愚公移山入室方寸间有大宇宙

00:52

文丨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李婷婷

“小宝”先生坐在院子中央这束刚刚移过来阳光里,在剪一棵树。

这是一棵黄杨木。剪刀在他手中,像不断被弹起的琴键,叶片和枝条发出有节奏的“咔嚓”声。“要舍得啊!有舍才有得。”手起刀落,毫不犹豫。

“被剪掉的,我们叫它‘牺牲枝’。截干蓄枝,是造景最重要的一步。”把粗的枝干给截掉,把小的枝条蓄出来,通过不断取舍,让一盆小景发生无数的变化,“这样它才能包罗万象,小中见大。”

经历风霜雨雪、云雾雷电,一株植物的形态,在大自然中有多少种可能?“小宝”先生觉得,自己像一个植物考古学家,手中的活就是模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宇宙广袤、天地妙有,都移到眼前这只小盆中。

1、从一枝蕨生发的敬意

家乡的山、海、岛礁、峭壁,给了他无限的灵感和想象力。

“小宝”大名苏郑宝,出生于福建霞浦东山半岛,背靠大山,面朝中国最美滩涂。每天早上泡在海水里,下午到山上龙潭游泳,一边冲洗身上的盐巴,一边观赏身边植被……自童年起,就熟悉大自然的体温、心跳与呼吸。

家家户户都爱种花。院子、阳台、窗口,都能看见植物。上小学时,连校长都爱花,在校园里专门辟出一块地,鼓励孩子们种花草,说,谁种得好,有奖励。

家对面就是学校。除了在大海里泡着,苏郑宝就喜欢蹲在学校,捣鼓他的植物。年底学校比赛,他养的植物获了奖,从此特别得到那位喜欢琴棋书画的校长的偏爱。

对于养植物,好像从小就有自己的古怪“想法”。比如看到不起眼的蕨类,他总觉得“美极了”,为了不被其他小伙伴“破坏”,他把它连根挖出,爬上大树,小心翼翼地种到树顶上去。

种得活吗?

这个小小实验,苏郑宝持续观察了一段时间。一下课就爬上树,去看他的宝贝。事实证明,植物比人想象的更坚强,“只要有根,它们就会拼命生长,拼命地完成自己。”

生命的强劲都在不起眼的细处。一枝蕨,让他生发出对植物最初的敬意。

(苏郑宝盆景作品)

2、看一棵树,就是看它经历的风霜雨雪

长大后,做过DJ,帮别人“打碟”。但“能听见的音乐”,似乎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流淌在大自然里那些“听不见的音乐”,更让他心动。

面对一株植物,除了“看”它,还要“听”它。它的枝干、经脉,都在发出声音,“你不仔细听,尤其在修剪、揉枝的时候不去听它的心声,不去理解它的语言,就没法造好这一景,你触不到它生命的极限。”

一次偶然的机会,跨进植物世界。当了几年音乐DJ后,苏郑宝拿起剪刀,做起了植物的“DJ”。

为了深华造艺,朋友将他推荐给了中国盆景大师冯连生先生。之后,他拜冯先生为师。跟老师学盆景造型“三关”:浇水关,造型关,意境关。只是浇水,就学了三年。“浇水看起来容易,其实背后有很深的学问。对每一种植物的习性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需要长时间的研习。”

灵感就在大自然里。跟朋友出去旅游,只要进入山里,就一定掉队。盯着每一株植物看,“挪不动脚。”

比如张家界的奇峰,悬崖峭壁上一棵突然倒挂的树。它为什么长成了这个样子?它经历了什么?“可能是一场大雨,几乎把它从山崖上冲了下来,但根还留在石壁里。”比如那些伸长手臂、美不胜收的黄山松,为了吸收水蒸气,将自己延展成“迎客”的模样。“大自然的每一处,都不可能完全重复。”

看一棵树,就是在听它讲故事,讲那些不同时空里的风霜雨雪,斗转星移,日升月沉。

(苏郑宝盆景作品)

3、以人工之“巧”,模拟天地大“拙”

“植物能非常敏感地感受外部环境,所以能预知危险性。当它的潜意识感觉到某种危险的时候,就会快速地开花结果,繁衍后代,然后把所有的能量都去哺育‘孩子’,让自己‘死掉’。”

跟植物对话久了,愈发察觉到万物有灵。“植物也有它的灵,它只是不会讲话而已。但你用心去同它对话,就会跟它有共鸣,跟它同频共振。”

和人生一样,植物会有各种曲折变化、蜿蜒起伏。这些变化,这些起伏,从何而来?仔细观察,会对它们面对大自然中无数不确定性、以及经历种种危险灾难之后依然要坚强活下去的决心和力量,感同身受。盆景造型师的灵感,来源于不同环境里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规律,需要对大自然有敏锐的“读心术”。

“你看这株黄杨,向侧面伸展的长枝,就是它的‘手臂’。这个造型,叫‘临水式’。虽然底座不会做出‘水面’的样子,但一看盆景的这种造型,就知道它所处的环境。放在大自然中,这棵黄杨的脚下就是水面。植物有趋光性和趋水性,底下有水,它就会伸出‘手臂’去探水。”

“一场大雪,会把植物的枝条压下来。如果它扛不住,就被压垮了。但很多时候,待来年开春,冰雪融化,它又慢慢弹回去,重新‘复活’后,就有了这种曲折度,这种让人惊叹的弯曲变化。”

“如果一棵树长得太高太大,遮天蔽日,阳光就会被上面的枝干和叶子‘抢走’,下面阴处长期见不到太阳的枝条,就会慢慢枯萎。所以我们做盆景,要让它前后通透,‘深度枝’会提供一个前后的对比度,让我们刚好看到它在大自然中可能形成的结构上的变化。”

对于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度理解,再将它们内化到盆景里。借天然山水之势,“巧”以人工,模拟天地之大“拙”。

(苏郑宝盆景作品)

4、每一件盆景,都自带小宇宙

模拟自然,模拟各种各样的力量在植物身上留下的“痕迹”,是盆景造型师的工作。但模仿之后,还要能“高于自然”。

高出的部分在哪里?

“就在于做减法的那个地方。有了‘舍’,才能留下并培养自己想要,‘取’出最美的部分。”舍得,并竭尽其简洁,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植物本来的魅力,留下广袤的精神空间,在极简抽象中感悟造化之繁复。与之对视,人木一体,物我两忘。

“要想真正知道纸为何物,你自己就应当变成纸。”这是日本禅师铃木大拙在《东洋之心》里的话。苏郑宝想知道天地之道,自然之理,于是,他把自己变成了手中的树。

每一件盆景,都有一个故事,都自带无与伦比的小宇宙。“你看它,是个‘海景’。大树之下,有船,有帆,有岛屿,面海的这边,可能是个村庄,有渔民居住。因为景太小,不能把它们都做出来,一做出来就比例失调了。所以盆景还需要有‘虚’的地方,要有留白,有想象空间,要能虚实相应。”

以清寂之氛围,求山野之奇趣;以巧妙的人心,传自然之心法。造景的过程,亦是内心与外物合一的过程。尊重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表现植物内涵的生命光辉,在一碗一盆的小空间里,展现出时空的久远和自然的无限之感。

(苏郑宝盆景作品)

(苏郑宝盆景作品)

5、模拟自然,也是模拟人生

很多时候,植物的寿命比人长,所以一个盆景,常常要经过几代人的手。盆景反映的是自然,也是自己的内心,是一代一代盆景造型师的世界观、时空观和宇宙观。

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想法,为这棵植物造型。很多年之后,它就是天、地、人、时间和空间的高度集合与浓缩。

园子里,很多植物的年龄比这位80后盆景造型师要大得多。经过岁月的淘洗,枝蔓虬曲沧桑,树皮细密层叠,加上不断的修剪,培养出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也更有跳动的变化。小中见大,细微之处有乾坤。不用出声,一棵树默默站在那里,自己讲故事。

一株植物,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手里,被赋予丰富多变的生命可能。经过年复一年不断修剪、缠枝、再生长,经过一代一代人之手,凝聚着数不尽的时间与热爱的盆景,呈现出丰富的表情。它们携带着年代感,通过直视它们,与之对话,直观地感受时光流逝。

模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模拟人生里的坎坎坷坷。看似小巧、轻盈、简洁,却是设计者长年修炼后的审美趣味,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深厚美学。

“看懂了植物,就看懂了自己。能养好植物,就能养好自己。植物是无声的、立体的诗,除了专注和感受,我真的没办法用语言来去形容它。”

小小一景,有宇宙神灵。方寸间彰显的大千气象,都是无法复制的美感。

而设计它的过程,即是去用心感受每一处细节,感受它每一天的变化。“它们使我内心沉静下来。我想这个过程,就是‘道’。”

(苏郑宝在创作中)

一件盆景,即是一场生命的演进

如何把天地之大,融入盆碗之小?如何以方寸一景,遥想浩瀚宇宙?

见到“小宝”先生之前,我一直以为盆景发扬于日本。其所营造的幽玄、枯淡、静谧以及高度浓缩的趣味和美学,只有在地域面积狭小、居住空间有限的国度,才可能被极度需要和充分发展。

但“小宝”先生告诉我,虽然日本将盆景艺术的“规范”发挥到了极致,却受限于地理环境,他们的文化想象,更倾向和集中于“富士山”意象。日本盆景,细节处常让人叹为观止,但整体造型,依然逃不出富士山的“蘑菇头”。

“中国地域广袤,覆盖的经纬度落差很大,自然所形成的景致千差万别,也给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他认为,这是中国盆景造型师在文化基因上的天然优势,“我们有细节,也有大开大合的世界。”

正如在《浮生六记》里,我们通过沈复之笔,读到的那个细嗅蔷薇、且心怀天地的芸娘,那个既能将茶叶置于荷花莲蓬之上,让荷蕊的香气、精华统统揽入囊中,又能说出“宇宙之大,同此一月”的芸娘。“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时有物外之趣……大景可以神。神能趋入其中。”近精微而至广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高妙之处。

造型时,守心一处,有如“愚公”,以无形造有形。对一草一木、万物生灵心存敬意,慎重待之。每一个盆景,都是一场生命的演进,一方自然的舞台,以寥寥数枝蕴含深远寓意,诉说时间的真谛。

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深山幽谷之奇,远海孤礁之境。至此,天地万物,自然万象,宇宙万方,人间万世,皆在一沙一石、一盆一景之中。

苏郑宝,人称“苏小宝”,苏湘盆景园创始人,师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BCI国际盆景艺术大师、国际盆景协会副主席冯连生先生。

追求盆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其作品融合自然美、艺术美与意境美,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及国际盆景艺术展获得金、银、铜奖。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