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女儿的参考标准来了,敬请查收

传说中女儿要“富养”。我在文学名著中找了两个“富养女”的典型案例,应该称得上是典范中的典范,极品中的极品了。

一个是《红楼梦》中的贾母。贾母史老太君对生活的讲究可以算是四大家族繁华鼎盛时期的标本。贾母在吃、喝、穿、住等方面有着高雅脱俗的品位。皇皇巨著不足细论,但就关于贾母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寥寥几百个字的细节描述,将这位老妇人懂生活、会生活之“富养”下的女儿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典范。

史老太君的艺术修养

第40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和荣国府众人游览大观园,在探春的秋爽斋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得知是元妃省亲的时候采买的那十几个小戏子在演习吹打,便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话说“借着水音更好听”确有其声学和审美依据的,这个问题太专业,这里不加展开。

第54回,贾母提到“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不过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说着又道:“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使得同为四大家族之一,金陵王家出生的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众人都道难得。

再到小说第76回中秋赏月,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

这已经很高雅了,贾母犹嫌不足。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这些细节,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奥地利著名音乐家海顿创作的《惊愕交响曲》。据说因为当时的贵族们聆听音乐演奏会,很多只是附庸风雅,经常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因此海顿谱了这首曲子,演奏到第二乐章时,在轻轻柔柔的弦乐声中,突然加入了力度强烈的变化。睡着的观众通常被这巨大的声响给吓醒,场面诙谐而幽默。相比这些“假”贵族,贾母的音乐品鉴能力,让读者见识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真贵族,而不只是庸俗享受下的骄奢淫逸。

如果你认为,贾母的娘家是金陵世族史侯家,是真正的金枝玉叶。所以所谓的“富养”必须是用金银财宝堆砌出来,给她以极致奢靡的生活享受,那么下面要说的这个“富养女”,却在极端潦倒的情况下,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一首最美的诗。那就是《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也是作者沈复的妻子,一个历史上真真实实存在过的女子,曾经被林语堂赞为“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心灵的富足和金钱无关

沈复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未曾参加科举,常常被贫穷困扰,却伉俪情深,过得也清贫恣意。一对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一起共赏山川河水,一起寻访山野小径,把茶米油盐的生活过得活色生香。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娘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聪慧的芸娘用最诗意的方式,为沈复泡一杯带着荷香的清凉茶。

在去祭扫的路途中,看到了有苔纹的小乱石,斑驳可观,拙朴可爱,如果用来“叠盆山,较宣州白石为古致”,她便发动丈夫和小姑子捡拾了一打麻袋扛回家。

芸娘的自制梅花食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盖均起凹楞,盖之上有柄如花蒂。生活情趣可谓独具匠心。

在借居萧爽楼期间,用旧竹帘“以帘代栏”;在乡下华氏家中,用竹竿和木棍制作“藤本香草活花屏”……

那些雅致的风流和欢愉,隔几百年望去,依然让人击节艳羡。唯有真诚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把平淡如水的日子生出百般花样,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把寻常日子中的烟火琐碎过成诗一样的浪漫深情,让平淡生活开出花。

贾母和芸娘,可以说满足了我所有对“富养女”的想象。生活的确取决于物质,可更更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富足。不管贫困还是富有,丰饶你的内心吧,套用时下流行的用语,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