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熙熙攘攘的大都市,川流不息的人群到底在追寻着什么?
有人仅仅只是追求简单明了的一日三餐,有人却在追求着不可思议的极尽奢华,也有人在追寻着社会群体的幸福;有人在为人的生存发声呐喊,有人却在无病呻吟地炫耀自己,也有人在努力思考着前两者到底因何而变得如此不同。
彻夜不眠的都市,你到底在酝酿着什么?
你给少数人带来纸醉金迷的奢华,却为多数人压上了沉重的包袱;你给少数人制造了财富爆炸的机会,却给多数人带来了厚厚的雾霾;你给少数人提供宽敞明亮的豪宅,却把大多数人排挤到了阴暗潮湿的弄堂……
(1)关于流行和文化
如今的都市除了印发和流通货币,到底为人们、社会、历史还做了些什么?
在这个都市,有我们想追随却无处追随的孔孟墨庄,有我们想理解却无处理解的朱熹阳明,有我们想为之流泪却不知如何感动的《项脊轩志》。
这里到处充斥的是所谓“人生导师”“演讲专家”“快餐学者”。读心术、口才学、成功学崇拜之人趋之若鹜。
而讲真之梁启超,讲善之蒋勋,讲美之李泽厚,讲艺之王国维却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想必八大山人老先生见此,也会轻轻叹息,横眉冷对,画一只白眼秃鹰,让现代都市为之一寒吧!
想想这个世界因何而富足,因何而流长?因为精神。
东方有孔孟、有老庄、有禅宗,西方有思想启蒙、有文艺复兴、有基督东正,这些宝贵的财富让人退可独善其身,进可兼济天下,让人懂得何为自由意志,何为契约精神。
思想的价值不正在解决精神的疑惑,替精神寻找回家的路么?
我们现代人何必用圆滑浮夸的外表来掩饰毫无内容的本真,硬生生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东坡先生可以踩着牛粪回草庐,还大摇大摆写在自己的诗歌里,“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囊中羞涩的我们,非要一派讲究的行头,出口却昭彰出腹中的草莽。
在这个都市里面,我们喜欢张牙舞爪的活着,因为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有多么软弱。
我们都常常在陌生的虚拟世界呼喊着好辛苦好脆弱,却从来不敢在家人好友面前诉说。
《傅雷家书》那般的真实和温情,竟然只存在于模糊的理想状态中了。
(2)关于规范和真我
从书里面读出了那么多真我,有嵇康的长啸,有刘伶的醉酒,有陶潜的采菊东篱,有陆放翁的甘为猫奴,有沈复的浮生六记,有林语堂的爱与讽刺。
一件一桩都是那么令人动容,令人向往。
偶尔感觉到一种来自社会标准化定制的恐慌。
一样的生活节奏,一样的西装领带,一样的神情动作,一样的礼貌话术。
我们从来都被教导“不能改变环境,只能适应环境”,因为任何和群体规矩相冲突的行为都会带来超出预想的伤害。
社会需要稳态、需要规范,个人需要认同、需要安全,所以集体和个人一拍即合,便有了我们这专业性极强的一致,这种专业的一致就是“精致的利己”。
每天都有无数的文章,无数的推送,不断的加强我们的心理暗示,暗示着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语言,告诉我们男人应该做什么,女人应该做什么,父母应该做什么,什么叫作有修养,让我们每一个精彩的个体不断的趋同。
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里面介绍了扎根于乡土的中国群体文化,在向城市文化过渡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现实。
这个过渡过程一定是带有某种不适应甚至孤独痛苦的,这是冰冷的理性分析,而这些降落到我们每个个体身上的时候,就会让我们这些大孩子们有些猝不及防和迷茫混乱。
(3)关于欲望和选择
永远川流不息的热闹都市,多少人为了你甘愿啃着面包坐在街头,用倔强的眼睛望着远处林立的高楼。
都市也给多少年轻的生命创造了美丽易蹉跎的梦想,只因为所谓的经济发达,需求旺盛,机会遍地开会。
经济是什么?人类不断“创造”自己的要求,然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向自然和彼此攫取,经济活动就开始越来越繁荣了,需求驱动经济是一种很广泛认可的理论。
看来经济的增长就是需求的膨胀了,那需求膨胀到了一定程度还健康吗?
只要手中拥有钞票,似乎没有无法买到的东西,同样的,人们为了拥有钞票,也似乎没有不可以出卖的东西。
有时候追逐的久了,霓虹闪烁的夜里,真的有时候感觉很可怕很空虚。
为了追逐,有多久没有和父母促膝长谈?
为了追逐,有多久没有和爱人花前月下?
为了追逐,有多久没有和朋友抵足而眠?
得到了什么,得到永远填不满的欲望,得到了永远“船大难掉头”的无奈。
生活在如今这样的都市,逃离和继续生存下去成本都特别的大。逃离将面对的是平静而乏味,继续则将面对欲望而燃烧。
既如此,那么不妨就好好调整好自己心里的方向盘和思想的指针。
不枉岁月的同时,减少些浓汁厚味,梁实秋先生有名的话叫作“人间至味是清欢”,中隐隐于市,也不失为一种态度。
其实想想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父母健在,知己二三,夺不走的爱人,其他的,何须太斤斤计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