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个人简介
李晓,食安班,校青马三期学员、图书馆二楼阅览室学生馆员,举办图书馆二楼大厅“清明时,忆追思”主题书展,协助举办“年狮山读书节”之“江山如此多娇”读懂中国系列主题书展。曾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食科院学生工作先进个人”“校十佳青年志愿者”等称号。
荐书信息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年。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书籍片段
片段一: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片段二: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片段三: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
书评
最开始知道“浮生”这个词,是在李太白的诗句“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中。“人生就如同一番梦境,从中得到的快乐又有多少呢”,彼时的太白恣意妄为,把人生的宠辱浮沉轻轻挥去,吐纳借酒放歌的豪情。而沈三白呢,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才可以当站在人生尾声的时候,把人生描述成“浮生”,带着这样的好奇和探索心理,我翻开了这本看似薄却记载了沈三白一生的书。
全书以“我生在乾隆二十八年,即癸未年冬天的十一月二十二日”为首句,想象力带我飞进了那一年,太平盛世,苏州沧浪亭畔,某个衣冠仕宦的体面人家迎来了一个小男孩的降生。随着一个新生命的降生,可以预想到他大概会经历成长、读书、订婚、结婚、升官、得子、逐渐老去……然而沈复的人生轨迹却不是这样的,他的人生起起伏伏,前半生确如“苍天厚待与我”那样,呼朋结友,寻幽探密,不用忧虑生计,但在后半生妻离子散、随风漂泊。
现存的四篇文字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闺房记乐》。得益于沈复受“事如春梦了如痕”的启发,记录下他和妻子芸娘的故事,我们才可以在相隔余年的今天,欣赏芸娘的风采。
芸娘是才华横溢的人儿;她曾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也曾在婚后和丈夫探讨“各种古文,宗何为是”,也曾发表“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的看法。
芸娘是聪慧灵动的人儿;“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在花茶中融入细腻的心思,这样的花茶可谓一绝!
芸娘是温柔贤惠的人儿,婚前,拉着饥肠辘辘的沈复去她的闺房,吃下她为沈复留的暖粥和小菜;婚后,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花会温酒。
芸娘是不受世俗禁锢的人儿,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她可以“易髻为辫,添扫蛾眉,加余冠,微露两鬓”化女为男,随着丈夫一起去水仙庙;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啊!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却因阿双的逃走,以及被憨园所负,引发了旧疾,离开了人世。而她在临终前所描述的“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是多少人没有领悟的境界,他们在纸醉金迷间迷失了自己,最终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而芸娘一介女流,在封建礼教严格的古代,竟有如此高深的境界,大彻大悟,实在让人敬佩!
全书的价值也体现在作者沈复身上,他前半生顺遂,后半生坎坷,在踌躇满志之际仍能寻幽探密,纵情山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游浪记快》,不仅如此,那种对待生活的豁达,也是当今我们应该学习的,他虽身为寒士,靠游幕、经商维持生计,但一直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妻子芸娘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人生的难题;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艺术情调、其乐融融。
人生会经历很多坎坷,一次又一次的坎坷是否会击败心中的防线?是否会一蹶不振?就像李太白所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中的豁达之情,便是我们所追寻的吧。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恬淡、素雅是该书的整体风格,作者文笔简洁、老到,但又不失生动、风趣。虽然表面上看像是随笔写出,如道家常,但无论从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可以看出作者精雕细琢的打磨痕迹。
作者简介
沈复(年12月26日—年?),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作家、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
清乾隆二十八年(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一士族文人之家。未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46岁随清使节出使琉球,47岁到48岁退居故里,49至60岁馆于如皋,61岁后返回故乡并终老于乡。
参与方式
无论你是对阅读抱有热情,还是对朗诵充满兴趣,我们都欢迎你将听后感(读后感)写成文字在留言区分享给大家,我们会选出3条精选留言向参与者赠送主讲人介绍的精品图书~同时,如果你想和大家分享你的声音和你的阅读故事,那就请将你的朗读音频及荐书投稿发送至相约星期六活动邮箱hzausktw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