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好的爱情,需要精神层面的门

作者:讲故事的泡芙

看了《浮生六记》后,最触动我心的,唯有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即便是最琐碎的婚姻,她们也过出了普通人没有的诗意。

《浮生六记》是在光绪年间,被一个叫杨引传的人偶然在地摊上发现。当时,便只有《浮生六记》四记手稿,其余两记不知流落何方,未免有些遗憾。

即便是残本,这个叫杨引传的人也阅之不能释卷。

虽其中只是琐碎家常,生活情事。然而,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也不失为真情实感之佳作。

中国古代文人,都多少具备清淡闲雅情致。沈复也不列外,书中全是他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的全部记录。

正如他所说: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逝去的时光,若不以笔墨记下来,便了无踪影,未免辜负苍天的厚爱。

正是他这种想法,如今的我们才有幸看到:原来两百年前也有这么可爱的人儿。

1

沈复,字三白。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苏州人家。父亲是做幕僚的。

幕僚是什么职业?其实,就是帮着县太爷整理公文的师爷。也就是外编公务员。

沈复虽然自幼被父亲过继,但实质却一直跟着父母生活。后来,也同他父亲一样,从事幕僚工作。

他与妻子芸娘自小就认识。

那时候的婚姻很简单,只要家长点头,婚事就成了。小一辈的意见,根本不重要。

从这一点来看,沈复和芸娘是幸运的。

芸娘自小聪慧伶俐,学说话时,听了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四岁时,她便丧父,只剩下母亲和弟弟,顿时家徒四壁,无所依靠。她便习得一手好女红,养活一家人,并供弟弟念书。

一日,芸娘无意中看到一册《琵琶行》,因为能背诵,便一个字一个字比照认识,才开始识得字。

后渐渐通晓了诗词,也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般句子。

沈复十三岁时,与他母亲走亲,见着芸娘所做的诗便对她产生爱慕。沈复便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

他母亲刚好也喜欢芸娘的性子柔和,摘下手上的金戒算是定了亲。

前面之所以说他们幸运,是因为在那个封建森严的社会制度下,沈复和芸娘的结合也算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自由恋爱”。

而,更加让人艳羡的是,两人婚后的日子可以用笃定深情来形容,并不为过。

我们都知道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婚姻是爱情的墓地。”

再好的爱情,都经不起婚后生活琐碎的日常。特别是还要面对婆婆、姑子、妯娌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稍有差池,就会让过去的甜美爱情变成一地鸡毛。

更何况芸娘生活在那个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更不能独立工作的时代。她娘家又没可以倚仗的人,唯一的靠山就只有丈夫沈复。

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夫妻二人也能过得诗意浪漫。可见,如今现实婚姻里说什么因为经济、家庭婆媳等原因而失和的夫妻,本质其实还是不够爱而已。

当然,找个知心知意的爱人多少有运气的成分。

就如,沈复与芸娘,一个懂得自由珍贵,一个又有相投志趣。满足了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最高幻想。

2

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为英文时曾说:芸是中国文学史中最可爱的女子。

诚非过誉。

在我阅读完《浮生六记》后,心里感慨:如果这本书里没有芸娘,那整本书将会黯然失色。

芸是这本书里的灵魂。

自古以来凡有独立思想且有才的女子,通常与傻傻付出的痴情妻子不能融合一体。两者多有性格上的矛盾,但在芸娘身上两者却罕见的化为一体。

就如,一次沈复要去参加庙会。芸娘羡慕,也想去,但担心公婆知道后不满意。

沈复便让芸娘穿他的衣服,鞋帽加以伪装成男子模样。由于沈复衣服偏长,芸娘便从腰部处往衣服内里折叠,缝上,这才合身。

穿上整套装束后,芸娘对着沈复拱手行礼,颇有男子模样。两人相视一笑,去了庙会。在庙会时,芸娘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妇人的肩膀。她被那家仆人大声斥责,便脱下自己的帽子说:“我也是女子。”结果,这家人先是一愣,随即也笑罢,还邀请芸娘一起坐下看戏。

芸娘和沈复在一起的日常多有品诗泼茶的意味。

一次两人谈及唐诗。沈复问芸:“唐以诗选拔士子,而诗的宗匠,当以李白杜甫为最。卿更喜欢其中哪位?”

芸回答:“杜甫的诗锤炼精纯,李白的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甫的森严,不如学李白的活泼。李白的诗宛如《庄子》所说山上餐风饮露的仙子,有一种飘然洒脱的气质。”

芸娘的每餐喜欢吃腐乳和虾卤瓜。沈复怕这臭味,不吃。芸娘便捏住他的鼻子,塞了卤瓜在他嘴里。沈复觉得卤瓜滋味脆生生,也觉出其中美味。以后,他也跟着芸娘一起吃来。

沈复和芸娘的生活一直过得清贫。芸娘心思活路同沈复一起想出了“就事论事”的省钱方法。

饮食、衣服、家居芸娘靠着一双巧手都能让日子过得精致又朴素。

比如,她会用小纱袋放少许茶,放入荷花里,早上拿出用水烹茶。茶香,香韵尤甚。

还有衣服上她总会移东补西,能让衣服整齐洁净。饮食上她设计了一种梅花盒,让食物益于存放,携带还美观。

在画画上她想出可以借助昆虫,让沈复的画鲜活动人。

这些生活细节实在太多,无一不是在透露着芸娘的巧手慧心。

芸娘如此的美好,以至于看过《浮生六记》的人,都觉得沈复配不上芸娘。

我想有这样想法的人,也许是没有站在那个时代去读故事。

沈复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那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过渡期。也就是封建制度最成熟固化的时候。那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妾制。纳妾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妻子不跟丈夫纳妾,很有可能会背上擅妒的名声。

这也是为什么芸娘要积极的为沈复纳妾的原因。

那时候,妓院是合法的。在那个时代,男子逛妓院在正常不过了。

所以后来,沈复去广东也去扬帮青楼,还有人建议他把其中一个长得像芸娘的妓女带回去做妾的原因。

其实,这些在当时都不能说明沈复就是现在所谓的渣男。

另外,沈复的穷困自然有一部分是性格的原因,但是也有当时读书人的出路太少有关。乾隆时期,对文人管控较严,不能谈及政治有关的任何事。而,文人也不屑于讨论八股文。

这也是后来沈复和芸娘寄居于萧爽楼时,每次朋友聚会,有不能谈论八股文等的原因。

而,排除了这些对沈复的偏见后,他给予芸娘最宝贵的是那个时代所有女人们都望尘莫及的自由。

当然,芸娘最终也为这份难得的自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3

沈复一家最后一次团聚是在一个天还没有亮的清晨。

沈复为朋友担保借钱,结果朋友跑路,债主追上门。他父亲发怒,要把芸娘赶出家门。理由是,她为沈复觅娼妓纳妾。

古代是宗族制度,实行大家长制,沈复的工作的钱物只能交给母亲统一管理。而且,父母有权利让儿子休妻再娶。

但是,沈复不愿意。他和芸娘只得一起离家,去朋友家暂居。

临行前,她们需要把两个孩子安顿好。女儿只能去世交家做别人的童养媳,儿子安排去学习贸易。

全家人在清晨一起喝了热粥。芸娘强颜欢笑:当年因为一碗粥而聚在一起,如今又喝这一碗粥而离散。

没想到,这一别,芸娘就患病去世,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孩子。

正如沈复后来追忆:芸娘太过情痴。自从遭了憨圆的背叛就病倒,时好时坏。再后来,丫鬟阿双见他们困顿潦倒,便卷了财物逃跑。芸娘更是内心郁结。在梦中时而叫:“阿双逃走了!”时而叫:“憨园为什么负我?”病情一天比一天重了起来。最后,撒手人寰。

面对芸娘的离去,沈复伤心欲绝。他觉得是上天看他们太过恩爱,所以没法白头。俗话也说:“恩爱夫妻不到头。”他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是,在我读完整本书后。我虽然觉得沈复和芸娘的精神世界非常浪漫丰富,芸娘也很会过生活,但是他们在人情世故上太过单纯。

虽然在书里,沈复提及弟弟只有只言片语,但是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知道:沈复的弟弟和弟媳一直暗地里在公婆面前排挤他们。再加上沈复本人放荡不羁对金钱并不放心上,而芸娘又太过情痴和小心翼翼,致使后来被公婆误会,也是可以想见的。

仔细想来如果他们多一点人情通透,也许不至于太过凄凉。

不过,也正是由于他们这样的性格,才会在落魄时有这么多朋友帮助他们。

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完美。

他们单纯浪漫,一生都在认真的生活。有时,我会想如果沈复和芸娘生活在现代,没有那么多束缚和对女子的规矩,凭借他们的灵秀之气,结局会不会截然不同。

这样想时,我突然恍然笑自己也太过痴了。这世间哪有那么多如果,更何况世事变迁很多事都会跟着发生变化,早已和原来不一样了。

只是,芸娘的一个举动彻底震撼了我的心,也安慰了我内心深处的灵魂。

那是,她跟着沈复悄悄的去游览太湖。看着湖光山色,她说:今日得见天地宽广,真是不虚此生!

这句话有如晴天霹雳,顿时在我心中炸开。想想如今的我们是多么自由。至少,我们可以为自己选择自由。

不管是工作还是婚姻,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不用像芸娘那样游个太湖还需要偷偷摸摸。

对于我们来说游太湖实在太过简单,再难一点的自由,比如:结不结婚,回不回家,生不生孩子,只要自己愿意谁又管得了。但是,就是这样的自由,反而让如今的我们更加的踌躇。

选择多了,反而更没了主张。渐渐地,周围人都那样生活,自己也跟随,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像都失去了判断。

最后,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家庭,好像是这些绑架了自己。

但,这些不是自己选择的吗?

其实,对于如今的我们束缚自己的不再是外在的条件,而是自己的内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