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榜2021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

原标题:绘就全面小康文化底色“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榜单出炉

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推陈出新,上榜地区都为找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存量”“增量”和“变量”给出了指引。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刘江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

站在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跨越的重大历史关口,以“文化”为视角,观察中国县域及城区发展样态,建立“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时代对“文化”发展议题的认知体系,探索“以人为本”新文明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小康》杂志社从“文化建构县域美好生活”的公共价值原点出发,立足我国县域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评选并发布“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榜单,通过评估与表彰具有积极贡献的县域典型,交流和推广县域政府发展经验并进行研究和理论总结,彰显文化建设对实现小康生活的强大推动力。

榜单根据8个网络数据评榜维度,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形象、社会文明度、文化产业化程度、文化环境、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创新能力、党建工作、文化等9个角度的个关键词标签,通过推选、考察、评分等流程,最终有个县域上榜“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位列榜单前十。

榜单中,既有全国第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江苏省姑苏区、“千字文的故乡”安徽省当涂县、“东方耶路撒冷”山东省曲阜市等耳熟能详、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老城,也有“中国钢琴之乡”浙江省德清县、致力于“绿水青山”的浙江省安吉县、通过网红效应拉动文化旅游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等运用创新思维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改善当地民生的文化新城。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推陈出新,上榜地区都为找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存量”“增量”和“变量”给出了指引。

文化建设为中西部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我国幅员辽阔,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平衡始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各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愈发重视,文化建设正在为中西部地区注入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东部地区经济基础扎实,具有文化建设先发优势。东中西部地区上榜县域数量整体差别不大。在榜单前十中,东部地区的县域占据了一半比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为亿元,分别为中部、西部地区的5倍、8倍。东部地区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开展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体量较大,群众精神文化活动较为丰富。

榜首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大区,拥有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国家5A级景区,4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姑苏区充分发挥内在优势,加快推动传统文化与新经济相结合,形成特有的“姑苏模式”。通过打造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成立姑苏区非遗保护联合会、举办苏州国际设计周等活动,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文化投资和高素质人才。

中西部地区依托文化资源,逐步缩减区域差距。虽然东部地区有先发优势,但整体看来,中西部地区县域在榜单中所占比例更大。在西部地区上榜的县域中,有19个在近3年退出贫困县。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地理环境恶劣等原因,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略弱。然而,依托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增长后力强劲,正在实现“文化建设”弯道超越。统计数据显示,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为4.1%,成为发展最快的地区,超过东部地区2.3%的增速。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正在逐步改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享有“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之称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之一。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稻城成为游客们心中的人间圣地和此生必去的打卡地。截至年,稻城亚丁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总播放量超过17亿次,利用“传统推介+新型媒介”创新旅游营销,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44.1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超过50%。文化旅游成为推动稻城县经济发展和民生进步的“主引擎”,文旅扶贫效果显著。年4月,稻城县完成脱贫“摘帽”。

在“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进程中,文化的作用逐步凸显,文化建设已成为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核心因素,对驱动各区域协调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经济建设方面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能够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数字技术等新渠道、新方法,开发文化新业态,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拉近与东部地区之间的距离,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文化价值。

构建全面小康“文化力”分析框架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榜单评选,从文化价值认知体系、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时代意蕴和场景体系三个维度入手,构建全面小康“文化力”分析框架。

文化价值认知体系,集中反映各县域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历史内涵、文化建设水平和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文化精神、文化品牌、县域文化特征、居民认同度和认可度、文化地标建设、公民素养、中外文化交流、遗产保护等评价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