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简要

佛经翻译

1.东汉→西晋(草创时期)

我国有规模的佛经翻译是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开始的。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支)娄迦谶

特点:全凭外来僧人“口授”,没有原本;常集体翻译,民间活动;一般直译,“尚质”;顺应中土文化。

安世高

2.东晋→隋(发展时期)

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以“释”为姓。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得到统治者支持。提出“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

时至鸠摩罗什,佛教传入内地已有四百多年,基本上为中土文化所接受。后秦僧人,“译界第一流宗匠”,精通佛学,又晓汉语。修正以往译本,删繁就简,灵活处置,文质兼顾。

真谛印度佛教学者

颜琮《辨正论》,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提出“八备”开创了主体性研究的先河。

特点:统治者开始接受和弘扬佛教,兴建寺庙,佛经由私译转成官译。

3.唐代(全盛时期)

玄奘提出“五不翻”。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玄奘

4.北宋(结束时期)

大型译场早已不见

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90%的四字成语源于佛教)

促进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志怪小说、莲花)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1.利玛窦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他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教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利玛窦

2.汤若望德国人。庞迪我西班牙人。邓玉函瑞士人。南怀仁比利时人。法国传教士张诚和白晋……

3.徐光启翻译的最有名的书是和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在译文里首倡“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中文数学术语。年译出,成为明末从事数学工作人士的案头必读书籍。西方几何学由此开始在我国系统传播,并成为我国近代数学工作人士的案头必读书籍。“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利玛窦和徐光启

年徐光启又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洋的水利工程和各种水力机械。该书首次介绍西方水库与水力机械,不仅是一部传入中国的西洋农田水利技术专著,还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洋技术著作。

年崇祯皇帝才降旨修历,徐光启受命创设历局修历。

编撰了《农政全书》、《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等农学、天文、军事著作。测量方面,与利玛窦合译《测量法义》一卷,这是一部关于陆地测量方面的数学著作。西方哲学类著作,如《灵言蠡勺》,是一部论述灵魂的专著。

翻译思想:一.“翻译——会通——超胜”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二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三是抓重点,抓“急需”。

4.李之藻与利玛窦等人合译《浑盖通宪图说》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主要特点:以自然科学为主;开创“洋译华述”模式(合作);实用翻译为上,强调经世致用;翻译是传教的副产品;译论主要侧重论述翻译的功利目的,跳出了宗教翻译的局限,并将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爱国主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特色。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1.林则徐(-),字无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钦取翻译第一名”,曾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讲求外国情况之始”。

2.冯桂芬《采西学议》,冯氏(-),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

3.[洋务派]恭亲王奕于咸丰十年提议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至同治七年设同文馆。年,李鸿章上书要求仿京师同文馆在上海开设广方言馆。年,洋务派办起了洋务派办起了“江南制造局”,该局于次年成立了翻译馆。

4.外国传教士在华翻译机构:墨海书馆,益智书会

5.[维新派]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游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到上海,精心研读西学译著;以各人名义上书清帝;“公车上书”。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年,去北京考试,购得《瀛环志略》,开始接触西学;翌年,从学于康有为,从思想上开始维新;年,参与“公车上书”;年,创办《时务报》并任主笔。

5.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光绪二年被派往法国留学。精通英、法、拉丁语,亦谙希腊文,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李鸿章幕下办理洋务,后反对洋务派的垄断政策,与之分道扬镳。

6.林纾(-),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7.严复三个时期:

早期(《天演论》-年《穆勒名学》)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取便发挥”),适应当时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需要,这是当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天演论》的传播与影响:①它成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它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原动力。总之,严复为近代西学的传播,开启了一代学风,影响了一代学人,为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期(-)《原富》(-)《群学肄言》()《社会同诠》()《名学浅说》()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阐释。严复此时的翻译多采取直译,郭延礼称其译作“古雅典丽,铿锵有声,很显示出译者高深的古文功力”。

晚期(-)

《中国教育译》《支那教案论》《欧战源起》此时,其译作“更为随便”。

五四以后的文学和社会科学翻译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翻译事业有两大显著特点:

其一、五四新文学翻译是继西学翻译高潮之后涌现出的又一次新的翻译高潮,与西学翻译高潮相比,无论在翻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其影响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国新文学翻译事业的领导力量是鲁迅、瞿秋白、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郑振铎、郁达夫等。

其二、五四前后,俄罗斯文学翻译与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翻译相比,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在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崭新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局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翻译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白话文也开始代替文言文。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期间,受梁启超维新思想和严复《天演论》中进化论的影响。年赴美留学,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文学改革必须从八件事入手:“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三日须讲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五日务去烂调套语...六日不用典...七日不讲对仗...八日不避俗语俗字...

鲁迅(-):伟天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通晓日、德、英、俄四种外语。译著: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雨果的《哀尘》、编译《斯巴达之魂》、《域外小说集》、《毁灭》、《小彼得》,最后一部译作俄国古典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

周作人(-):著名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我国最早的著名文学翻译家。曾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战斗阵地的一员。周作人的文学翻译活动始于五四前,自白话文学运动以来,翻译界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其主要的翻译方法垄货局亵紊贵是采取直译法,周作人是直译法的代表。年他用白话文翻译的第一篇作品是《古希腊的牧歌》。他深谙古希腊文、古英文和古日文,并凭依学贯中西的文化知识和深湛的文学修养,完成了许多繁难的译作。

瞿秋白(.1-):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批评家,同是也是卓越的翻译家。我国最早从俄语原作翻译俄国文学的几位作家之一,也是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经经典作家所写文艺论著的译家之一。瞿秋白代表译作:译有长篇小说(片断)2部、中篇小说2部、短篇小说19部、诗歌3篇、剧本2部、论文39篇。中国共产党党歌的《国际歌》,而最早将它翻成中文并附上简谱。

郁达夫(-):中国现代才华横向溢的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通三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与是创造社代表作家中,对译学理论贡献较多的一位。代表译作:共计32篇,其中包括《春天的离别》等4首诗,《一女侍》等11篇英、德、日小说和《杜莲格来的序文》等17篇文论,散文等。译作绝大部分自编为《小家之位》、《几个伟大的作家》、《达夫所译短篇集》。

林语堂(-):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兼用中英两国文字写作,蜚声世界文。坛译著:《浮生六记》《老残游记》《中国之智慧》《印度之智慧》编译《孔子哲言》并提出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美的标准。又是译者的三种责任: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对艺术的责任。

金岳霖(-):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在其哲学专著《知识论》中论述了翻译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说:“翻译大致说来有两种,-种是译意,另一种是译味。这里所谓译味,是把句子所有的各种感情上的意味,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而所谓译意,就是把字句底意念上的意义,用不同种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译味的麻烦很多。味包括种种不同的趣味和情感....译意只求达求信。译味则不同。译味也许要重行创.....所谓重行创作是就原来的意味,不拘于原来的表达方式,而创作新的表达方式。”

建国以后的翻译

我国的翻译事业,从以先辈玄奘为代表的佛经翻译开始,到明末清初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科技翻译,清朝末年以严复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和以林纾为代表的文学翻译,到五四时期以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导师鲁迅为旗帜的新文学翻译,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也走向了日益繁荣的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翻译工作自然是其中之一。有关翻译理论的建设工作,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而最初在这方面发表议论较多、较深刻的,当推董秋斯。

董秋斯(-):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北曾参加北伐战争。年在上海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外围刊物《世界月刊》,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主编《国际》月刊。30年代初,出版了与蔡泳裳合作翻译的苏联小说《士敏土》,该书被鲁迅称誉为,“新俄文学的永久的碑碣抗战期间,他扶病开始翻译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此外,还翻译过不少外国文学作品。董秋斯在50年代译学界的突出贡献,是最早明确地强调了翻译理论的建设问题,并大力提倡开展翻译批评。他在《翻译通报》上发表《略谈翻译工作的缺点》,《怎样建立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等文章,指出以往翻译中存在的缺点,翻译批评中的不良现象等,提倡健康的翻译批评,指出必须在收集、整理、发展前辈翻译言论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翻译理论体系。

茅盾(-):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译著:契诃夫的《在家里》、《他的仆》、《日落》、《万卡》、高尔基《情人》、莫泊桑《一段弦线》、易卜生《社会柱石》等大量的苏联和欧洲文学,翻译的作品涉及23个国家的40位作家。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理论的人。

傅雷(-):翻译家、作家、艺术家、教育家,把法国文坛巨匠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的名著介绍给了广大的中国读者。法国文学尤其是巴尔扎克权威翻译家。译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幸福之路》(罗素)。傅雷的翻译思想:在《论文学翻译书》中他说:事先阅读原著,不厌求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逄译。平日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充实词汇,熟悉吾国固有。

钱钟书(-):文学家、文论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文化昆仑”,名震国际的大智者。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学术,其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他的治学特点是:涵盖古今,横跨中外广征博引,通而化之。钱钟书发表一系列关于翻译的文章,在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翻译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