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诗意,一箪食,一豆羹,再贫乏的条件,用心也能演绎生活之美。网红达人李子柒的田园诗意生活,风靡全球,让无数人迷醉。那些诗与远方,让她成了真正的造梦者。其实一百多年前有一对平凡夫妻,沈复与芸,早已将生活与诗意结合起来,构建了他们的精巧生活。1.光绪年间,一个年轻人在苏州地摊,发现了一卷泛黄的书稿,他蹲在摊前,欲罢不能,一气看完,感慨万千。他为文中率真的美、天然去雕饰的真挚感情所打动,这份书稿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浮生六记》。对比流芳百世的《红楼梦》、《水浒》等大作,它显得毫无分量,没有承载厚重的意义、辉煌的人生、或复杂的人性,只是一个叫沈复的底层文人,记录他与妻子芸平凡、又无限感怀的一生。沈复和芸都是苏州人,苏州自古人才辈出,有过唐伯虎、白居易、范仲淹、费孝通,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说不完的绝句佳作。唐寅一首“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道尽了苏州人热爱生活、潇洒不羁的精神风貌。自古以来,一直就有这样一种极具审美情趣的精致生活。一百多年前的沈复与芸虽收入微薄,但他们用心将平淡的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即使今天来看,也能感悟“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沈复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做幕僚,他们在经济条件上,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月光族。而芸虽父亲早丧,寡母幼弟全靠她刺绣养活,但穷养并没有毁掉她对美的追求,她自学读书写字,才思敏捷、颇具匠心。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连鲁迅都说:“《浮生六记》中的芸娘,虽非西施面目,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芸有一双妙手,一个巧脑袋,总能将贫乏单调的日子,妆点成诗意的田园,乐享美的生活。沈复收入少,但好酒好客,芸就自制青梅酒,二人经常月下小酌,或宴请好友,钱虽少,但生活的情调不差分毫。买不起好茶,夏天荷花晚上闭合,白天盛开,芸就用小纱囊装少许茶叶,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清晨取出,烹雨水泡茶,寻常一杯清茶就有了袅袅荷香。家里简陋,芸就利用藤蔓香草植物,编织各类屏风,建构绿荫满窗,透风遮日,迂回曲折的格局,简陋的小家顿时满目风景。即使是布衣、粗茶淡饭的生活,在芸的手中,也焕发美的光彩,有了欢乐的气息。此等匠心,费的不是钱,而是心,是普通人只要有心都能享受的精巧生活。沈复和友人郊游,芸娘就雇个馄饨摊子跟着,煎茶、烫酒、热菜、煮粥,平凡的踏青,过出了今人的野炊模式,烟火十足,热气腾腾。沈复常为有芸而感幸运,即使收入拮据,但在芸总能花最少的钱,构建满意的生活。富裕人生未必应有尽有,贫乏生活也未必注定平庸。热爱生活的人,总能将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有极高审美的人,总能在锅碗瓢盆中,找寻到生活的诗意。就像大冰说的,人不能靠心情活着,而是靠心态活着。小时候,我们也会蹲几个小时,就为看蚂蚁搬家;守候在雨地里,就为多抓几条蚯蚓;拿着筛网飞奔,就为抓几只彩蝶;甚至白糖拌辣椒面,也能成为心中的旷世美食。生活中从来不缺少乐趣,不缺乏美,缺的是感知乐趣的心,与对美的永恒追求。芸有不输李子柒的美学观与才情,但最后落得病死异乡无钱安葬,她到底缺了什么?2.看过《浮生六记》的读者,喜欢芸的读者,都对沈复有一种不满,就是他没有在该奋斗的年纪奋斗,以致后来家道中落、穷困潦倒,芸病逝他乡。书里“坎坷记愁”描写沈复生活的愁苦艰难,特别是芸去世时,家里竟然一贫如洗,连下葬芸娘的钱都是借来的。其实除开个人原因,我想,更有时代的因素,他们没有碰上我们今天的好时代。现代李子柒为了照顾生病的奶奶,不得已辞职回乡,她从未想过,乡下的生活有一天会让她赚得盆满钵满。开始,她在照顾奶奶之余,开了个淘宝小店,生活也是捉襟见肘,但互联网时代,给了她机遇,信息的高度流通,让她成为了一个创业者,造梦者。李子柒将每天与奶奶朴实的农村生活,在地里摘菜,在柴火灶上料理食物,加入现代元素,融入到文化当中,制作成短视频,在网络发表。没想到短短几年,轰动了国内外,粉丝竟有百万、千万之众。她的视屏像田园纪录片,将一份田园牧歌的生活风貌,裹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展示给这个忙碌的时代、疲于奔命、渴望诗与远方的现代人。当然,她收获的红利就是成为新一代网红、非遗的推广大使、金钱和名誉等等。李子柒是幸运的,她只是顺势而为,给予奔忙中的现代人,以梦想的生活愿景,给予了他们美好的精神家园,没曾想正好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成就了一番她始料不及的事业。一直觉得,如果芸生在现代,凭她的巧思巧手、与对美的感知追求,即使开个小网店,也必不会孤灯一盏,病逝他乡。遗憾生不逢时啊!3.觉得遗憾,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发展,但对于沈复和芸,他们从未奢望,只是深深感怀。在年轻时他们遇到了最爱的人,并与之相知相守,虽一生不乏凄苦,但彼此珍惜,彼此成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不仅芸为沈复用心营造情趣生活,沈复也成全着芸对美的向往与追求。那个年代,女子的束缚很多,但沈复没有用规矩约束芸,相反,他经常带女扮男装的芸出游。一次沈复带芸去看太湖,看着风帆沙鸟,水天一色的浩渺烟波,芸忍不住赞叹:“啊!今日得见天地宽广,我不虚此生啦!”芸的见识与感知力,在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沈复的成全。两个热血满怀的人,同样对生活热爱,对山水沉醉,对美景诗词痴迷,他们不仅是一对夫妻,还是精神上的知己。与他们相比,今天的我满心惭愧。生活在现代,交通让一切都更便利,但我却缺失了芸那种见之忘俗,不虚此生的心境,也遗失了生活中无数的小确幸。记得有一年全公司自驾去九寨沟,如梦似幻的世外桃源,清透湛蓝的天上人间,让人赞叹,但我们好几个人,就窝在酒店里打牌,一打几天闭门不出。你可能会骂我暴殄天物,真的,我也痛斥自己,是因为看够了,没感觉啦?其实这是一种审美疲劳,对美的麻木,心在麻木的状态中丧失了对美的向往与感知力。而丧失了感知力的人生,还有多少意趣可言?又在不经意中流失了多少小确幸?回想起王小波的话: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它讲出来。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生活的样子从来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心境。我任自己陷入无趣的世界,让有趣擦身而过,偶尔还调侃一句“人间无趣”,但无趣的只是自己罢了。人生,你是丧着混无趣的一生,还是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有趣,扩展有趣,差别在于个人意愿,但生活却已翻天覆地。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想不想努力去达成,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上。有趣的人,对生活有热爱,对美有追求,对生命不将就,有这份热度的人,我想,内心也永远不会荒凉。4.胡歌在节目中说:“在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之外,我们也可以多去寻找一些生活的小确幸,因为真正的幸福,其实藏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沈复与芸虽贫寒,但生活并不乏味,他们在艰难的人生里,在生活的点滴中,用心营造生活乐趣,用力建构自己的人生。我们今人要汲取他们的教训,懂得谋生;同时,也要借鉴他们的长处,懂得生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若没有极具对美的感知,如何能于细微平常的月色泉水中,感悟这份静谧清辉?我时常感怀,这一份景与心灵的交融。蒋勋老师曾说:“找回美的感觉其实很简单,去触摸一片叶子,去闻一下在很热很热的夏天,下完午后暴雨的气味,那都是我们有记忆的感觉,那都会引发我们的感悟和感动。”美一直与心灵相关,美也在一定程度上滋养我们的心灵。人生的滋味,在沈复与芸的美学观中,虽没如李子柒,成为造梦者,但我们依然发现一种朴素美,那是我们每个普通人,伸手就够得着的诗意生活。End图/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