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关于学堂生活
我国古代的孩子不像我们现在一样,只要年满6周岁,都能上学。而且近年来又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所有的孩子免费享受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的学习,这项举措也避免了很多孩子因为交不起钱而辍学的情况。说起这个,我就想起我上初中的时候,初一刚刚分班的时候,班里有大概70人,到了初三班上还剩下40人不到,以至于学校不得不将班级合并。当时印象特别深的是班上一个学习很好的男生,因为学校要交钱家里拿不出来,于是跟老师说要退学,不上了。老师各种挽留,甚至老师说要帮他垫付学费,不需要他还之类的话,但是这个男生后来还是辍学了。就在我们学校边上继承了他爸爸修自行车的行当,那时候我们同班同学都不好意思去他家的店修车,他也羞于跟我们打招呼。后来听说他早早的就结婚了,娶了一个脑子不是很好的姑娘,现在还在做着修车的工作,只是因为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改行修电动车了。我们先说说古代的学堂都有哪些?古代的学堂大部分不是国家性质的教学机构,民办居多,大致分为私塾、书院、国子监(属于国家的)这几种。先说私塾:我国古代的私塾主要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中。有钱人家,一般会聘请老师在家教孩子读书,一般称为坐馆。另外由宗族一起捐助,然后聘请老师设学馆,教授本族或者本村的孩子,称为村塾。还有一种就是老师自己掏钱办学馆收费教授学生,称为学馆或者书屋。小时候我爷爷跟我讲,我家祖上都是在私塾里面教书的。爷爷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那时候刚刚民国,国立的学校还没有普及,他还在私塾里面上过好多年的学呢。私塾中的孩子年龄差别比较大,自5,6岁到20岁左右都有。私塾中的老师大多数为落第的秀才或者老童生。其中《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山东兖州府一个叫薛家集的小村,几个领头的人商议要开一个学馆,征集大家凑钱。这几个人中有一个人刚刚升为类似村官的角色,他家的女婿(至少应该16、17岁以上)也要上学堂学字。可见如果没有学堂,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上学。再聊一聊书院:古代书院类似民间的教育机构,它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唐宋时期,据说是由理学家朱熹创立的。一般是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属于民间机构。书院教学主要是自学,并辅以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它的特点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甚至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首对联相信大家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出来,它出自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这首对联是由四百多年前明代的一位读书人顾宪成所撰。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现在的很多电视剧,经常把古代的学堂演绎成现在的学校,除了大家都是穿的古装以外,有课桌,有老师,有考试。我想可能是导演为了能让现在的人更有代入感或者我就不得而知了。国子监国子监是属于国家性质的教育机构,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除了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甚至到了明朝,所有的当官的基本上都是出自国子监。到国子监不是去学习文化,而是去培训如何执行统治。这是由于明朝初期的国情决定的。我们知道朱元璋是一个从底层爬起来的皇帝,白手起家。做了皇帝以后,他发现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要十几万人。从哪儿找这么多即听话又忠心的、能干的文人呢?由于经过20多年的战争,很多旧朝的官吏死的死,逃的逃,没有几个人可用。启用读书人吧?读书人当然想做官,可是又没有管理的经验,于是朱元璋想出了他的主意,自己造官吏。国子监于是成了训练官僚的机构。国子监的教职员,从祭酒(校长)、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到监丞,都是朝廷任命。所有人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晋升。就算是校长也不能私自想提拔谁就提拔谁。学生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现任官员子弟,一部分是民间的有各地方官推荐,保送的生员。02关于女扮男装入学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作品中见到女扮男装去学堂学习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就是最近热播的网络剧《漂亮书生》。女扮男装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既可以遇见自己的白马王子,又可以做自己,与社会与命运抗争。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倒是好的,但是这种事情在我国的古代还真的是很难实现的。为什么呢?第一点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在古代,除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女人的地位高以外,其他时代女人的地位一直都很低。女孩不能进家谱,要遵守什么三从四德,女子无德便是才啦等等。《浮生六记》中沈复的老婆陈芸从小喜欢读书,结婚后两个人经常和诗友把酒言欢,吟诗作对,过着与当时的女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这使得她的公婆很讨厌她,以至于最后病入膏肓还把他们赶出家门,落魄而亡。《儒林外史》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很多人都听说过严监生,就是那个死之前看到家里点着两根油灯都合不上眼的吝啬鬼,我要说的是他的小妾。严监生和他的老婆死后,家里就剩下他的小妾赵氏和他的二岁多的儿子。家大业大本来是一个非常富足的生活,谁知他的儿子闹天花死了,就剩下赵氏了。在那个年代,没有儿子,也没有男人的家,作为一个小妾是不能有任何发言权的。严监生的哥哥于是将自己家的二儿子和二儿媳过继给严监生。更可气的是,他们要住在正房,赵氏被赶到偏房。而且作为长辈,她反倒每天先给她的侄子侄媳妇去请安......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女人家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有人说了,富家女,大官家的女儿就不一样了。是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肯定要养的娇惯。但即使养的再娇惯,也没有让女孩出去考试的。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官至两广总督。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的人,不仅对自己,也对自己家人,兄弟。看过他的家书,每封信基本上都要劝勉兄弟学习的语句。然而我从他的家书中试图寻找有关教育子女的语句,基本上提到的都是儿子喜学习之类,至于女儿只有和母亲做一些女红的字句,可见即使这么大的官,都是有很严重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的。第二点是读书是很贵的暂不说去学堂学习,单说买书自己来看,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都是一项不能承担的支出。而且在当时,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劳动力,从小开始就要为家庭贡献,赚钱养家。不像现在的孩子直到大学毕业甚至到研究生毕业,都由父母养着。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由于家里条件差,父亲死的早,所以没钱去学堂上课。他的母亲给他找了一个放牛的工作,他每天可以赚几钱银子,这几钱银子在当时的购买力可以买米买面,够一天的伙食费。然而他自己节省下来,攒一两个月后去学堂门口的小贩买旧书看。你看一本书有多贵,2个月的饭钱才够买一本书,而且还是旧书。如果说再去学堂上学,还要学费,那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负担就更大了。所以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男孩尚不能上学,更不要说让女孩学习了。《漂亮书生》中的女主角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家里的条件这样差,更是不可能有钱买书自学了。第三点是科举考试的安检严格很多人都说我们现在的高考,进入考场前的安检太严格了。什么都不让带,还要各种搜身,就差脱衣服了。可是在古代,就是真的要脱衣服的。这个我是听我爷爷说的,那时候为了防止考试作弊,怕带入纸条之类的东西,甚至有的人写在鞋底,有的人写在身上,最后都被查出来,不允许参加考试。如果说脱衣服是真的话,那女扮男装的故事也就不可能成立了。03写在最后
很多电视剧都是存在虚构的故事或者情节的,我们在看的时候要分辨是非,仅供娱乐就好了,不要太当真。作为一个艺术加工作品,电视剧或者电影歌颂的是一种精神,表达的是一些美好愿望。而对于看电视的人来说,要能跳出故事情节来看待。不要入戏太深,尤其是不要相信真的就是这样的。尤其是很多小孩由于对历史了解不多,对电视深信不疑。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能够给出正确的历史事实导向,正确看待故事,正确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