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式浪漫海天四望很美,比它名字更美的是

广州地名里直接带“海”字的其实不少,比如海珠路、海虹路、海角路、海洲路……古代珠江时泛咸潮,老广州管过珠江为“过海”,所以这些路以前基本临江。由于珠江江岸线不断后撤,弄得它们空有海字而不见海。这里要说的是两个在海珠区的街巷,名字特别好听的。

海天四望

第一个是在人民桥南桥脚的洪德路旁,叫“海天四望”,气象不可谓不大。至今,这块地所在的洲头咀码头公园,仍能提供一片无敌海景。

海天四望

不过,海天四望街最有名的是波楼。波楼是整个珠江南岸的地标建筑,但讲起建楼原因来并不怎么光彩——清末,对岸河北的粤海关是英国佬掌控的,为了他们的员工休闲玩乐,“借用”了洲头咀这块地,造起粤海关俱乐部,建造费用竟然还由中国负担。俱乐部洋楼旁有一座悬挂台风信号风球的瞭望台,风球(BALL)在粤语中直接念“波”,俱乐部也就俗称为波楼了。年,波楼临江而建,周围无高楼遮挡视线,天气晴好时,用高倍望眼镜能眺望到东莞的虎门,所以波楼所在的这条街就叫“海天四望”了!

波楼

第二个的名字更美,叫“珠海波光”。它是条小巷,位于海幢公园正门左边。去过这巷子的人要大呼名不符实:无海无波,凭什么得这么美的名字?首先,要知道海幢寺一带在清末民初还是在江边的。海幢寺的前山门直接连着江边码头,亦称“海山门”。美国人亨特所著《旧中国杂记》里,解释寺名“海幢”意为“海的帐幔”(SeaScreen);林语堂把《浮生六记》翻译为英文,也把海幢寺翻译为“SeaScreenTemple”;年《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的《古迹志二》中描写该寺“寺门临江,隔江望之,如在天际”。因此,“珠海波光”一名,至少是曾经符合临江的事实。

外销画中的海幢寺前山门

并且,在咏叹广州的文学作品里,“珠海”并不是城市名,而是一种形容。明代羊城八景即有“珠海晴澜”一景;年,老市长朱光写了一组《广州好》,其中有“广州好,珠海跨长虹。络绎人车飞跃过,涛呼今已伏蛟龙。浩荡又东风”;年,“珠海丹心”入选羊城新八景。以上都和浪漫的珠海市毫无关系,所以,不要质疑“珠海波光”了,反正它曾是一个挨着珠江边的美丽小巷。

年的海珠石老照片

追求“对称”的话,海天四望有波楼,珠海波光有什么标志性建筑?也有,不过也是曾经。珠海波光16号民居,特色是大大的旋转楼梯,堪称老广州最靓的旋转楼梯,且为民国建筑,和荔枝湾的陈廉伯故居内部旋转楼梯算是同时代的,有得一拼。可惜的是,几年前即有街坊反映已被拆,只留下一张老照片供人怀念。

珠海波光16号民居

与其一下大雨就“带你去广州看海”,不如多扫扫这些因珠江江岸线后撤而已经不靠海了的街巷,缅怀一下曾经的广州水城吧。

图片来自蕾蕾reiz、古粤秀色、小巴拉盖、春水一江、candyyu,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