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袭珍珠港,此中国人早就告知美国,罗

引言

战争不管发生在何处,给人民带来的伤痛都是不可估量的。年12月7日,在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事件,多人在爆炸中伤亡。这就是震惊寰宇的“珍珠港事件”,在电影《珍珠港》中评论这次事件为美国带来了“惨痛的代价”。其实在这之前,有一位中国人提前预知日军会偷袭珍珠港,后来他却突然死亡了,这是为何呢?

01

传说中,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蒋介石已经向罗斯福预告过这个风险。之所以告知罗斯福的是蒋介石,是因为他背后有着相当一批卓越的特务情报人才,比如在密码学上天赋异禀的池步洲,以及公认的“对日情报第一人”杨宣诚等。然而在坊间流传的版本中,罗斯福在接到消息后,却表现得风淡云轻,只是回复知道了,并没有采取特殊的措施。

▲美国总统罗斯福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十分合理,毕竟横向对比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破译水平,中国是尚不能与美国比肩的,在中国获知情报之前,美国早已持有一份多达页的日方情报材料,所以罗斯福才表现得如此波澜不惊,后人甚至揣测罗斯福是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实施了“苦肉计抗日”的计划。然而这些揣测始终是揣测,到底中方有哪些人参与了对日情报的破译、美国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拥有机密的日军情报,都扑朔迷离。

▲王芃生

但今天要讲的一个中国人,曾以数次精准预测日军动向而闻名。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他提前预知了这件事情,在后来他却突然死亡了。那么,在那个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他突然死亡呢?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名字叫王芃生。可能他的名字并不为许多人所熟知,但是在民国政府的对日活动中,几乎都能捕捉到他的身影。

02

抗日战争时期,王芃生十分地受到蒋介石的倚重,即便他并非黄埔出身,但他却拥有一个非常稀有、不可替代的属性——他是一名“日本通”。在王芃生正式走上国民政府的政治舞台之前,他曾经留学于日本,有着多年在日生活的经历,通过在当地的实地生活和体验,收集了无数关于日本历史、政治、侵华事实的信息。这让王芃生拥有了在国民政府受到重用的资本。

▲蒋介石

而王芃生在国民政府对日事务领域独领风骚的另一重资本,则是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预知能力。从精准预测了年和年日军侵华行动,再到后来的武汉会战、日苏条约签订等,全都没有逃过他的精准判断。所以国民政府特意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并且拔擢王芃生为中将主任,王芃生开始主持对日情报方面的一系列工作。

▲武汉会战中的我国军队

为何王芃生能够如此精准地预测到日军的动向呢?其实他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依托报纸。在国内报纸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王芃生通过驻扎在各国的情报站,获取了大量的莫斯科、美国、日本的报纸材料,结合自己对日本丰富详实的了解,来判断日本的下一步行动指向。而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王芃生先行洞察的。

▲日本偷袭珍珠港相关影视剧画面

在事件发生的三个星期之前,王芃生注意到日本报纸上刊登出的多则信息,指出日军曾多次去往太平洋中部视察。此时,王芃生秘密地拿到了一份日军的作战序列,两相结合之后,王芃生敏锐地察觉到日军的目的——攻击珍珠港。获知这一消息的国民政府,也因此迅速地调整了之前与冈村宁次求和谈判的计划,马上将外交方向倒向美国,朝着美国靠拢。

03

王芃生多次精准预测日军行动,使得他在国民党内部风头大盛,这势必会成为一部分人眼中的障碍,这些人中就包括著名的军统头子戴笠。在当时的国民党情报机构中,以军统和中统两局势力最大,所以当王芃生的研究所成立,并且被设置为和中统军统并立的机构时,以戴笠为首的人感到威胁,展开了一系列权术争斗活动。

▲戴笠

人人都知道,戴笠是搞情报出身,栽赃嫁祸分化挑拨是其拿手好戏,而王芃生归根结底是个读书人,在中统和军统两局的运作之中,王芃生自然而然地败下阵来,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在年的“中委”竞选中,王芃生遭遇惨败。然而对于王芃生来说,更加失败的事情还在后面。日本投降抗争结束后,驻日代表团的筹备被提上了日程,作为“日本通”,王芃生当然是会稳居其中一席的。

▲日本投降相关照片

然后最后的任命名单却叫所有人都跌破眼镜,三个人的队伍里,王芃生竟一席都未占。自此王芃生备受打击,一蹶不振,甚至在视察日侨日俘的过程中突然病倒,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后,王芃生重回南京办事处,却于次日突然遭遇心脏病恶化,在54岁这年猝不及防地与世长辞。在临终前,王芃生还记挂着研究所的相关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只能成为永远的遗留问题了。

结语

王芃生之死,是病魔所致,更是因为气闷所致。他在对日情报领域才华横溢,却终究沦为了权谋争斗的牺牲品,后半生郁郁寡欢不得志,最终才抱憾而终。再高的才能,也敌不过当时民国政府内部的党同伐异,实在想让人咏叹《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那句:“惜乎明珠暗投。”

参考资料:

《珍珠港》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