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guanyuzhongke/lianxiwomen/一生很长,若是彼此消耗,只会久久不到尽头。——柒筱在这里,我无意去批判谁,只是想客观的来说一说这个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以《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杰作闻名于世的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年11月10日的早晨,在俄国一个小小的火车站里,他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在他临终之际,他拒绝见他的妻子,拒绝见那个从18岁到66岁都一直陪在他身边的女人,拒绝见那个一生为他生了十三个儿女的女人。而那天,他的妻子——索菲娅,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只能在寒风之中,扒着那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而悲哀地,往里面看着。年,34岁的托尔斯泰对18岁的索菲娅一见钟情。仅仅在几天之后,他们就闪电完婚。那时,在托尔斯泰的日记中,他这么写道:“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我相信,那个时候的托尔斯泰,的确是疯狂地爱着索菲娅的。他觉得他遇到了他的灵魂伴侣,所以,他坚决而果断地向这个女人求婚,然后,与她一起走进了婚姻。索菲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她年轻聪慧、有活力,有着居多的兴趣爱好,她能画善绣,还喜欢写作,她热爱音乐,还会裁衣缝制。这样的女人,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在那个时代里,被托尔斯泰疯狂地爱上,也是理所当然。他们结婚后的第二年,托尔斯泰就开始写作《战争与和平》,而在那时,他们的长子也出生了。因为托尔斯泰的字迹实在太难辨认,而只有索菲娅可以准确无误地识别出来,所以,在她成为一个母亲的同时,还多了另一重身份——托尔斯泰的文稿校对员。那个时候没有电脑,一切校对都是靠手改手抄。索菲娅曾经说过,单单那篇百万字的《战争与和平》,她前前后后就抄写了7遍。那么,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呢?还有《复活》呢?还有托尔斯泰其他那些数百万字的作品呢?不言而喻。那些年里,索菲娅并不是只有文稿校对员这样一个职务。同时,她还要承担家中的一切事务,包括:家庭的购物、吃穿、理财,孩子的起居、教育、生活。以及,她还要管理一个拥有数百万农奴的农庄。更值得强调的是,索菲娅一生生了13个孩子。如果说,一个孩子消耗掉的是一个人女人两年的时间,那13个孩子,就是二十六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在这26年的时间当中,索菲娅除了为托尔斯泰校稿和处理千头万绪的家庭琐事外,还在不停地怀孕、生子和哺乳。可以说,索菲娅将她的一生都彻底奉献给了她的丈夫托尔斯泰。索菲娅曾在生第四胎的时候,患上过产褥热,差点死去。从那以后,索菲娅就一直在抗拒生孩子这件事。可是托尔斯泰却始终强调避孕是有违人伦的,他对索菲娅的抗拒视而不见,对她的痛苦,置之不理。更甚,在他的多部作品中,他都有刻画出这样的女人形象——善妒和不可理喻。似乎,他在借此反复地强调着,那个婚前温柔似水的姑娘,婚后成了一个讨人厌份疯婆子。的确,索菲娅在那样的生活中,也慢慢变了。她开始变得嫉妒,嫉妒她丈夫婚前有过来往的女人,嫉妒他身边除她之外的每一个人,更为可怕的是,她还嫉妒她丈夫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她还变得暴躁,所以,她每一次嫉妒的爆发,都是一场大战。争吵、离家出走,甚至是威胁自杀。曾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索菲娅尝试自杀的手段包括——溺水、服毒、卧轨、冻死等等。我根本无法想象,那样自杀式的彼此消耗的婚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实际上,更大的矛盾是在后面。中年之后的托尔斯泰,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就逐渐在发生着改变。他渐渐地厌烦贵族们的生活,开始同情苦难的底层民众。到了晚年,他的理想是要放弃贵族式的生活,把土地全部分给农民,把他的所有著作权都公开。这让索菲娅和托尔斯泰之间的矛盾彻底的升级。就像他们的女儿季扬娜说的那样:“父亲娶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他塑造她,他的影响在她身上扎根。是他叫她乘坐头等车厢,在最好的商店为孩子们定制衣服。现在却要求他们像农民一样生活,为什么?这就是母亲提出的问题。”在索菲娅看来,托尔斯泰的这个理想严重侵犯了她以及家人的利益,因为,如果这样做了,他们全家将失去所有的经济来源,她和他们的8个成年子女,将温饱堪忧。可晚年的托尔斯泰固执得可怕,他只想要坚持他的理想。而那时的索菲娅也已经完全无法理解托尔斯塔,她不停的用各种方式威胁着他。索菲娅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要在他回来前几分钟服毒。我要看到他的恐惧和愤怒——报复他为了一个男人而遗弃我——然后我将长眠不醒。”显然,这已经成了完全无法化解的家庭矛盾。他们就像仇人一样,恨怼着彼此。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索菲娅就想尽方法去逼迫他。就这样一场又一场的闹剧,重复地不停地上演着。婚姻就是一个牢笼,生活就是一场炼狱。如同托尔斯泰在《克莱采奏鸣曲》里写的:“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在他们夫妻关系日渐敌对下,索菲娅的精神状态也愈发的不稳定。她开始跟踪托尔斯泰的下落,肆意地翻阅他的书房,她想要找出他的秘密日记或是对她不利的遗嘱。她甚至发疯一样,用枪声来引起托尔斯泰的注意。在这种堪称恐怖的威胁之下,托尔斯泰的出走愈发急迫,他只想去到一个可以逃离这种桎梏的地方。最终,他逃去了那个小小的火车站。然后,在那里,伴随着衰老和严寒,他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无法言喻的伤,终是,至死方休。如同高晓松曾经说过的那样:“两个性格不一样的人,长期地捆绑在一起,时间长了,难免会发生太多的怨念。生命那么长,长到足够把所有的好都消磨掉。”是啊,生命那么长,长到我们足以把所有的美好都消耗殆尽。所以,如果不是两个能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成就的人走在一起,又怎能长长久久地走过这一生呢?一个“对的人”,真的很重要。这个“对”,不只代表你们二人之间要有“爱”,还代表着,你们是要能彼此扶持、彼此成就的那个“对”。真的,一生很长,若是彼此消耗,只会久久不到尽头。所以,愿我们这一生,都能选一个“对”的人,一起迈向婚姻,相携走向尽头。世事茫茫,光阴有限,请不要互相消耗!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只望能彼此成就。PS:此句的原句出处: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沈复《浮生六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