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智者遇见一位年轻人,他英俊富有、满腹才华,而且妻子貌美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年轻人向智者诉说:“我想要幸福。”
智者听后,把年轻人所拥有的都拿走,他的才华,钱财,俊朗的面容和妻子的生命,便离去。
一个月后,智者回到年轻人身边。此时,他已经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智者把他失去的,原来拥有的一切还给了他。然后,再次离开。
又过了半个月,年轻人带着妻子在院子里,再次见到智者,并叩谢智者的恩典,让他懂得并获得幸福。
关于幸福,众说纷纭,每个人的视觉和看法都不同。然而,有一份报告,被全球公认的范畴,被世人认定是幸福的方向标。
这就是从年开始,联合国连续10年发布的《世界幸福指数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覆盖全球个国家和地区,由众多数据构成,包括:GDP、社会支持水平、预期寿命、尊重公民自由、工作保障等指数,进行综合排序。
报告基于当地民众的幸福感、经济和社会数据来评定,是一门“幸福的经济学”。
在年3月公布的报告中,中国以5.分位居第72名,同比去年增长12位,处于世界幸福国家排名的中间位置;中国台湾排名第12位,同比上年下降2位;香港排名第81位,同比下降4位。
排名榜首的是芬兰,连续5年被评为世界最幸福的国家。
幸福是如何评定的?“幸福的经济学”对于平头老百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有钱就是幸福”是悖论?
被称为“幸福经济学之父”理查德·伊斯特林的《幸福的经济学》将告诉你答案。
《幸福的经济学》一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你,幸福是什么?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个人如何把握幸福的方式。同时,从全球的角度,涵盖宗教,人文,国家及政府的各种经济手段进行分析,全方位解读幸福感的来龙去脉。
原来幸福感的认识可圈可点,让人醍醐灌顶。了解幸福的真谛,才更好的追寻和拥有幸福。
一起从书中了解吧。
01有钱就有幸福吗?
流行歌曲《碎银几两》中有这么几句:“世人匆匆忙忙,徒为碎银几两,奈何这碎银几两,让人心神荡漾;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万种惆怅。”
说到幸福,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有钱。其实,关于“有钱-幸福”的理论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就说过,收入增加会让你更幸福。
这一观点一直受各行各业的人都认同。
然而,这一理论,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经济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收入的上升并没有伴随幸福感的上升,只是幸福和收入的短期波动是正相关的,长期来看,幸福是恒定不变的。”
举例说明这个观点。
首先,假如你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而你认识的每个人的收入都保持不变,你会更幸福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觉得倍幸福。
再换个方式,假如你的收入略有增加,而你认识的其他人却大幅度增加,此时的你,幸福感是不是觉得降低了。
作者在书中有多个例子,加深读者对“收入与幸福”的之间的关系。
比如:毕业选择第一份工作,A,一毕业就赚10万美金。B,一毕业就赚5万美金。
毫无疑问选择A更有幸福感。
再比如:A,一毕业就赚到10万美元,而其他同学赚到20万美金。B,一毕业就赚到5万美金,而其他同学赚到2.5万美金。
面对这个答案,相信不少人会忧郁不决。事实上,有三分之二的人选择B。
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是“社会比较”也称“人际比较”,而它,却无处不在。
言下之意,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净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种双重影响:自己的收入增加对自身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以及他人收入增加对自己幸福感的消极影响。
正如:爱默生说过,欲望是一个不断长大的巨人,拥有的外衣永远穿不下。
也就是说,增加收入并不是提升幸福感的可靠途径,因为如果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了,平均而言,没有人会变得更幸福。
那,什么才能真正影响幸福呢?
02影响幸福的条件
有这样一则数据,全球平均每天有29万人没有明天,至少有万的患者躺在病床上。
有万人被战争裹挟,生命安全岌岌可危。有超过15亿人,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衣不遮体,饥肠辘辘是他们拼命想改变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万人因饥饿死亡,有2.8亿人无家可归,多万人失明,各种残疾人口约有多万。
看到这些数据,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爱默生的话: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健康的好坏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它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变化。
在年,《康复心理学》的调查报告中说明,健康问题会降低幸福感,而且问题越严重,幸福感就会下降得越多。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长者对健康的满意度也随之下降。不断下降的健康满意度使人们的幸福感降低。
除了健康,《幸福的经济学》中,还用大量的数据说明家庭生活与幸福感的关系,伴侣,宝宝等这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对所有人都适用,尽管很多人还不适应。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到,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每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幸福的经济学》便云集了实现最大幸福的调查数据和内容,把握幸福,从了解幸福的方方面面开始。
03如何让自己幸福
今年3月,人民日报在联合国颁布年《世界幸福指数报告》后,刊登了这样一篇金句:
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但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
世人对幸福有着长久的误解,常常在“拥有”与“渴望”中纠缠不清。
想要幸福,书中给出一条准则:“拥有”表示你的实际情况,而“渴望”则代表参考水平。
人们拥有的越多,想要的越少,幸福感就越强。如果你想要的东西不变,拥有的更多,你就会感到更幸福。但如果你所拥有的东西保持不变,想要的却更多了,幸福感就会骤减。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每个人的富裕或贫穷取决于他的欲望和享受的比例;因此,任何愿望的扩大与财产的减少一样,对幸福有同样的破坏性。
说了这么多,其实,幸福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提高幸福感的方法:用“人际比较”来评估自己的经济状况,用“自我比较”来评估健康和家庭生活。
与他人的经济相比,收入高了,想要的东西变多,也会幸福。健康和家庭生活,与自己的过去相比,健康比原来更好了,家庭成员都快乐时,同样幸福感便随之改变。
书中列举了日常活动带给人们的幸福程度一览表,其中,大多数令人愉悦的活动都不需要花很多钱吧,比如:运动;和孩子们玩耍、拥抱、亲吻;和孩子说话,读书给孩子听;读书、走路;在家吃饭、看电视、看报纸。
幸福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
04结语
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二战后才演化为一门社会科学。让人们更幸福,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是“幸福经济学”致力于研究的课题。
从国家到政府,从宗教到科学,从心理学到经济学,都有大量的研究结论在《幸福的经济学》这本书里。
追逐幸福是每个人的天性,然而,如果我们错误认识幸福而去追逐,将枉费心机,吃力不讨好。
看《幸福的经济学》,你将醍醐灌顶,幸福将如影随形。
一首改编《浮生六记》的诗句,我想这就是幸福。
有人与我立黄昏,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与我捻熄灯,有人共我书半生;
有人拭我相思泪,有人梦我与前尘;有人陪我顾星辰,有人醒我茶已冷;
有人听我述衷肠,有人解我心头梦;有人据我眼中泪,有人愁我独行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有人等在灯火阑珊处。
幸福的经济学:一本颠覆现代经济学的“幸福快乐”之作理查德·A.伊斯特林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34.2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