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看着生活的匆匆,就像白驹过隙,眨眼千里。有些人一生浑浑噩噩,一生过完却还没有留下一句话,除了后人的几分忧伤,没有别的。
而且有些人一生克己勤劳,奋斗不止,最后万古流芳,供世人敬仰。但是世界上有千万种生活方式,没有人能批评别人生活的是非对错。人生毕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碌碌无为,自然有人大有作为。
但是世上更多的英雄,却是少年得志,中年辉煌,晚年却落得凄凉。没有人陪伴,孤独,最后等待命运的召唤。
而且古语有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但真正能做到这一步的人又有多少呢?孔子早期颠沛流离,七十岁才迎回鲁国,却不能重用。
可以幸运的是,身边还有许多弟子,晚景也不算凄凉。
而且谁知道,孔子五十岁的时候,想到了什么?但我们虽然不知道孔子的想法,但却要清楚自己该怎么做。
五十岁的时候,正是“知天命”的年龄。如其名称所示,就是在这时间里,人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世界的本质,知道如何更好地生活,知道如何更好地做人。但人到了五十岁,不管多么能干,这都要和这几个人打好交道。
《易经》提醒:人到五十,不管多么能干,都要和这几个人打好关系,晚年无忧。
01。易经:人到五十,和孩子关系好,晚年无忧。
《易经》:但存方寸地,后代耕种。
一个家庭,不管最后还剩下什么,它的继承人永远是他们的后代。因为他们和我们流着同样的血,一个荣耀,一个损失。所以,如果我们的后代好,我们自己就能过得好。
在中国,有一个传统的概念,叫做养儿防老。这个概念里面有一个巨大的依赖成分。虽然不能说完全错了,但还是有它可取的成分。
由于养育孩子的本质,不只是为了防老,更是为了能留下自己对世界的期待,能让自己的家人继续繁荣昌盛。
人到50岁,请和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不是为了取悦他们,而是为了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如果他们能得到帮助,他们会得到帮助,如果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和谐,他们会得到更少的矛盾。
当一个人老了,动弹不得后,最后还是要求帮助的人,就是你的孩子。这样的情形,就是现实,谁也改变不了。由于家长对孩子好,天公地道,孩子回报父母,世间人伦。
人类,不管多么能干,都会有衰老的日子。大家都希望自己能长久,不需要向别人求助。但是还是要说,孩子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只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使家庭和睦幸福。
02。易经:人到五十,和老伴关系好,晚年无忧。
年青时,我们总对身边的爱人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那时,我们总以为,能够一起牵手,一定能够走完后半生的道路。但是,经过生活的磨砺,我们才发现,生活毕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那一天越过越平淡,每个人都会对婚姻产生怀疑,对周围的爱人产生厌恶感。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生活的常态。
但还是要说,人这辈子,能陪我们走完后半段的人,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的伴侣。
网络上有句话说:当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发现,你的孩子结婚了,他也会跟你渐行渐远;你的朋友和你都各自成了家,也就渐渐疏远了。但只有你的伴侣,才会和你一起走向生命的黄昏。
突然间想起了《浮生六记》中的一句话: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与你一起漫步大山河的人,是你的爱人;与你一起看日升日落的人,是你的爱人;与你一起品味人也是你的爱人。
爱情,不是一瞬间的快乐,而是一生的陪伴。人类到了50岁,我们最亲近的人,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的妻子。或许她早就和自己一般了,芳华老去了,但互相搀扶前进的心却从未改变。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伴,到最后,就是海枯石烂。
03。易经:人到五十,和父母关系好,晚年无忧。
50岁的时候,父母已经70多岁了。看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身影,看着他们渐渐变白的头发,看着他们渐渐变老的样子,不禁觉得生活容易逝去,时光匆匆。
想到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离开家,离父母越远越好。那时的我们认为,只有自由才是生活的全部,摆脱父母的监督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
那时,他们还年轻,我们还不明白什么叫亲情可贵。
人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看到的生活也越来越残酷,我们才慢慢明白,原来我们已经离父母越来越远了。而且家长,却依然不放心,一直跟着我们。只是她们越老,早就跟不上我们了。
有些人说:当一个人成为父母后,才知道父母的困难。
人到五十,其实很多人都成了爷爷奶奶。正是因为人养育了后代,成为了父母,才知道父母的困难,才知道如何及时孝顺,感谢老去的父母。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知道,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我们一生的责任。为什麽这样说?由于它们养育了我们。无论它们变得如何,我们都必须尽力回报它们。等它们老了,走不动了,就该为它们的养老生活负责。
04。易经:人到五十,和自己关系好,晚年无忧。
人生在世,也许有时候连自己都没发现,自己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自己。那这个句子又从何说起呢?
想象一下,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选择抱怨自己缺乏能力,而非充实自己,克服困难。
如果你生气难过,你会不会钻牛角尖,和自己赌气,而不是选择换个角度看问题,平息心情。
所有这些,难道不都是人在与自己较劲吗?这种生活,谁能说真的可以过得快乐,快乐?因此说,人总是要学会接受那种不完美,甚至是非常平凡的自己。
而且人到了五十岁,在了解了世事后,更应该做到与自己保持良好的关系。不再苦于与自己较劲,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唯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在困难时刻帮助自己。
那么,当一个人到了五十岁,为什么要知天命呢?事实上,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要完全和平的与自己和睦相处,看透人与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要知道,生活不是看外界环境,而是看心态。如果能认清自己,不做掩耳盗铃,生活会变得更美好,你的心会变得更开阔。
人到五十,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要和内心的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真正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真正能帮助你的人是你内心的自己。
当然,以上只是我对《易经》粗浅的认知罢了!
人生就应当读一读《易经》
人的命运能改变吗?《易经》正是要教我们怎么改命!
易经坤卦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因果,做善事的人有善报,做恶事的人有恶报。
翻译出来便是“努力奋斗,行善积德”。
国学传统文化研究者诸葛长青指出,做到这八个字,才是好命运的基础,有了道德基础,再运用五行八卦,那便是如虎添翼了。圣人孔子在整理编辑《易经》过程中,数次论述行善积德。
《易经》告知了我们这一个天道规律,你按照这一个规律来做,就可以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这就是改命。
《易经》被人们称为群经之首,从何说起呢,首先是《易经》产生的年代,《易经》相传为人皇伏義所作,成书之时距离文字的创造尚且不久,是中华文化的首部经书。在文字上不通达、下难流转的年代。伏羲参透自然全息的同时,以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解决文字流通的障碍,解决人们理解的困难,还配出了一种更直观的表达方法一图像,就是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以图形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自然界由混沌无极到太极到阴阳、六气交合化生五行万物的全过程。概括了万物产生、运作的规律。
《易经》配合先天八卦可以用来完整地解释人自形成以至终结的生命运作的全套模式。它也是病理学的依据,后世中医学基础理论皆源于伏羲八卦,包括整体论、阴阳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经络学说、五行脏象学说、五行运化、输布、归藏学说等,无一例外。
因而无论从时间.上来讲、还是从其达成的成就来讲,《易经》都堪称是群经之首。
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一本《易经》
我认为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一个人要是能参透《易经》中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很轻松的远离一些不必要的灾祸,少走了弯路,福报自然会接踵而至。
如此来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易经》蕴含着大自然之力,宇宙的奥秘是大道之源头。
《易经》有“三易”,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
根据内容的不同,《易经》又可以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易经》一共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道明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的基本发展规律,还阐述宇宙万物规律,内容涉及诸广。
人生在世,真的应该花时间去看看《易经》体会里面的智慧,它可以教会我们,要如何按规律办事,做出正确选择,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如今,不管是商人还是从政者,不管是学者还是为人父母,面对的问题千奇百怪,但是都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不过很多朋友都会有同样一个苦恼:《易经》成书时间太早,通篇都是文言文,读起来晦涩难懂,一般很难参透其中的玄妙,之前一段时间,我也有这样的困扰。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这本《图解易经》,这本书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白话文的注解和译文,彻底解决了我的阅读障碍。
而且书中还加入了精美的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家更直观的展现《易经》的高深。
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每一个都是能让你实际运用到职场,生意场和生活中的。
不仅如此,书中还加入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古人的大智慧,让我们获益一生。
如此贴心的一本书,现在只需要56元,一顿饭钱,就能让你近距离的接触古代先贤的思想文化,让你更快的走向成功,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