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浮生六记没有什么渣男渣女,只有尘

一心

网络

年出生的文艺青年沈复,绝对想不到,他会被21世纪的人们称为“渣男”。

事情是这样的,他写了一本自传,其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回忆了他与妻子陈芸的往事。这本小书的命运也很坎坷,其中的六篇文章,如今已遗失两篇。

曾经籍籍无名的小书,如今常年居于畅销书榜单中。一开始,大家觉得沈复陈芸二人真是烟火神仙,让人十分羡慕。可后来,很多人却认为沈复是渣男,说他懦弱无能,不思进取。连陈芸,这个“最可爱的女人”,也有人说她是渣女,怀疑她的性取向,还说她为丈夫纳妾的行为过于愚蠢……

要我说,大可不必苛责他们夫妻二人。《浮生六记》的可爱之处,在于情趣,在于真情。没有谁是完美的,用今人之标准来审视古人也没有什么意义。

当婚姻变成一种压力,当围城中的很多问题,让人身心疲惫时,也许这本书,能让我们重拾人生的趣味。

我们的男主沈复,从小就不同于常人。“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不是很熟悉?课本里的这一段就是出自《浮生六记》。

趴在草丛里看小虫子打架,是沈复小时候最爱做的事情。就这么一个天真的男孩,长大后自然也很难专心读圣贤书。他喜欢盆景,喜欢插花,更爱游山玩水。

年,沈复13岁。他随母亲去姥姥家,喜欢上了比他大十个月的表姐陈芸。陈芸四岁时,父亲去世。好在她善绣,靠做刺绣来养活母亲和弟弟。年,她和沈复成婚。

沈复这个人天真烂漫,没有功利之心。对待陈芸,他也从不会苛责。

陈芸靠自学,略懂些诗词。沈复从不嘲笑她学问浅薄。他们在沧浪亭消暑,陈芸就陪他“课书论古,品评花月”。陈芸问他“各种古文,宗何为是”,沈复就耐心地给她讲古文大家的行文特点。二人聊起天来,总是“相与大笑”。

陈芸刚到沈家时,有些“迂拘多礼”。沈复是个潇洒爽直之人,他经常故意逗她,慢慢地,陈芸也变得活泼起来。王二姑是沈复母亲的义女,一日,她和沈复、陈芸去山上。陈芸觉得地上的小石头很好看,王二姑就自告奋勇地帮她捡石头。陈芸就逗她,说:“我闻山果收获,必借猴力,果然。”

这个当日沉默寡言,与人说话只知微笑的女子,也会爱玩笑了。

沈复知道哪里好玩,总是会告诉陈芸。他听说一个老妪的房子周围有菜园、池塘、花树。陈芸很感兴趣,但是害怕婆婆不让去。沈复就说交给我好啦。不久,他们就去那里租了一间屋子,白天他们在池塘边垂钓,傍晚就登山观落日。晚上,“月印池中,虫声四起”,就到了吃饭的时候了。

他们在篱边请人种满了花。陈芸说想有朝一日和沈复在这里定居,布衣蔬食,简简单单地生活,就很美了。

更有趣的是,有一次沈复和陈芸说水仙庙如何好玩。陈芸说可惜自己不是男子,不能去看看。沈复竟叫她女扮男装,穿他的衣服,又给她买了一双鞋。陈芸改了妆面,可心里却打了退堂鼓,告诉沈复她还是不去了吧,让婆婆知道就惨了。

沈复劝她,说没事,正好母亲不在家。然后,就带陈芸去水仙庙玩。有人问他这是带谁来了,他就说是表弟。

沈复有事要去吴江,途径太湖。陈芸说:“妾欲偕往,一宽眼界。”沈复不仅不嫌麻烦,还说我正愁旅途中无人作伴呢。于是,陈芸和婆婆说自己回娘家,然后悄悄地乘船与沈复在万年桥下会合。

此即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

陈芸的这番感叹,让人读后有些心酸。沈复曾和她说,可惜她不是男子,要不然他们可以一起去“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陈芸宽慰他,说等到她老了以后,远的地方不能去,但是附近的名胜古迹还是能陪他逛逛的。

可见二人虽为夫妇,其实,更是志趣相投的朋友。所以对于陈芸的离去,沈复感慨是“知己沦亡”。夫妻一场,做到这个份上,已实属难得。

陈芸说自己太痴情。她痴情到什么地步呢?她太想做一个完美的妻子了。在沈家受委屈了,自己忍着。沈复爱喝酒交友,她从无怨言。沈复是个热心肠,有朋友借钱时,家里没钱,陈芸不惜典当自己的首饰。

甚至,当沈复的表妹夫向他们炫耀新娶的小妾多美时,陈芸非常认真地说,“美则美矣,韵犹未也”。从此,她一心为沈复物色“美而韵”者为妾。

有人不理解陈芸的做法。可她毕竟身处清代,我们不能用现今的观念去“审判”她。她只是一心想做个更好的妻子罢了。

沈复去外地经商时,和妓女喜儿有一段情缘。他在喜儿身上,花了很多钱。据说他离开后,喜儿伤心到要去寻短见。陈芸死后,沈复的朋友送他一女子做小妾。

他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可在沈复的记述中,他们从无争吵,相伴23年,始终是如胶似漆。在沈复的记忆里,陈芸做什么都是好的。她会写几句诗,他觉得好。她做饭,他觉得好吃。她所有巧思妙想,沈复都很欣赏,并且还一一记录下来。

也许,只有天真的人才会如此心无杂念地相爱吧。

当下的我们,有点谈“婚”色变。彩礼、买房、产后抑郁、婆媳矛盾、形婚……怪不得很多年轻人会恐婚,现如今想经营一份好的婚姻真是很不容易。

没点心眼,都应付不过来婚姻里的明争暗斗。张爱玲曾说“一结婚之后就是谁不讲理谁占上风”。所以,比起天真,我们似乎更愿意“狡诈”一些,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读这本书,就像在混乱的厮杀中抬头仰望一朵白云。

你有什么见解呢?在评论区和我们交流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