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笺一封讲述浮生六记如诗一般生活

湖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3.html

致我爱的你:

你一点也不好。

可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还是那么想念你。我决定现在写给你,而并非情人节当天写给你,是想要让自己看起来其实并不在乎这样的一个节日——春节不是应该更好吗,那么多人心心念念,无论多远都想要回家,只因为家里有他们的牵挂。

这样说想你念你,好像看起来很爱,很深爱,在别人眼里全然不是如此。当我们第一次见面,没来由地,我们都已经认定对方是这一辈子注定会在一起的那个人,只是,我们的爱情根本没有过浓烈,而是淡淡的,似乎都无关紧要的,但你我都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这么多年来都是如此。没有正式的表白,没有仪式,就像所有的一切本该如此,就像我本该属于你,而你,好像也只会存在于我的世界里。10年,也许下个10年依然如此。我本以为世上大多数人都像我们一样,没有所谓的浪漫和热情如火,然而我发现只有我们才像温凉的白开水。

这是朋友们给我们的关系所下的结论。他们却不知道,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样子。我突然想起《浮生六记》里沈复和陈芸的关系,好吧,对于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学,偏还是一副完全的中国人面孔的你,我要讲述这本书里的故事恐怕又要花去这封信几乎所有的笔墨,但我想这是值得的,因为可以让你知道:一对多年前的人儿,生活平凡得令人难以置信,却被他们过得如诗一般。

相敬如宾才是我们的样子,《浮生六记》里的沈复和陈芸也是。这本书其实就是沈复随手记下的往事。沈复是苏州人,出生于大清乾隆28年,乾隆45年18岁时与大他10个月的舅舅亲戚家的女儿陈芸结婚。陈芸字淑珍,沈复便称呼她淑姊。乾隆45年就是你所熟悉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第6年。

沈复生于仕宦之家,通笔墨却绝算不上才子,写下的文字也绝称不上精美,甚至可以说还很是粗糙,与方苞、姚鼐等人的作品相比,简直毫无文学价值。而说起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又简直可以说无可替代。就是这样的一位不太如何,几乎沾染了当时文人所有他们自以为风雅习气的沈复,却用没有太多修饰的质朴文笔,描绘了一场让后人羡慕了年的爱情故事。

像我们当初第一次见面一样,沈复第一次见到陈芸是在他13岁时。即便认为陈芸虽才思隽秀,却恐怕福泽不深,然而似乎命中注定,他怕自己错过了也许一生都无法释怀,于是13岁的他跟他的母亲说了这样的话,“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洞房花烛夜,两人并肩夜膳,沈复才知道陈芸已经吃斋数年,心下细一盘算,陈芸吃斋之初,正是沈复出痘之期,原来陈芸吃斋,并持续到当日,都是为了当时出水痘的沈复能够早日康复而祈福。沈复感动之余,笑着说自己如今光鲜无恙,淑姊可以从此开戒了。温柔的陈芸,“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沈复让人欣赏的地方,当然不会是他才情惊世,而当是其人“性爽直,落拓不羁”;陈芸不一样,她“迂拘多礼”,沈复偶尔为她披衣整袖,她都会连声说“得罪”,给她递巾授扇这些平常小事,她都必然起身来接,即便沈复认为不必在意这些虚文客套,陈芸却坚定地认为应该这样做下去,并且最终也让沈复也跟着她一起“岂敢”、“得罪”了下去。似乎,我们之间的“抱歉”、“谢谢”、“对不起”从认识的那天起,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而且,似乎,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我们这么多年从来没吵过架,甚至连大声说话的时候都从未有过。是因为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可以吵架的事情,这好像并不“正常”。在沈复看来,与陈芸举案齐眉23年,“年越久而情越密”,两人在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总要互相握着手问,“何处去?”

当陈芸与人坐着闲聊,但凡看到沈复过来,必定会起身稍稍挪一挪,沈复会很自然地挨着她坐下。这种亲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恐怕是并不多见也并不合宜的,但他夫妇二人却对此甘之如饴。而在沈复,他后来认为,老年夫妇之间大多“相视如仇”,这在很多人的想法里,才算是“正常”,因为若非如此,恐怕很难白头偕老。大概他们没有做到相视如仇,这才让他们的爱情只是维系了23年,便从此天人永隔吧。

我想要我们的爱,不仅可以维系10年,还希望可以维系下一个10年,下下个10年,大概总是要“相视如仇”的吧,或者“相视如仇”一下也好。因此我曾假装想要和你吵架,找出你许多的不好,或者莫须有的不好,只是想要让我们可以好好地吵上一架,可是每当我鼓足勇气,用出我所有的任性和愤怒,拉开讨伐的架势时,抬头便遇上你鄙视的眼神。那个眼神,仿佛在告诉我,你早已在等着我的努力表演,于是所有的台词被生生扼住,只好偃旗息鼓。

清代文人很多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沈复大概也是如此。《浮生六记》本身并不是严谨的文学作品,记事显得随性而杂乱,但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画面都有日期,可见书中所述都是沈复从自己的日记中摘录而来,真实而充满了沈复对陈芸的爱。

浮生六记(无删减彩色插图珍藏本)京东月销量1万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3.5购买

沈复和陈芸,对于诗文并没有太过高明之处,甚至全书都没有展露沈复的诗作,从书中的对话可以看出,沈复学诗宗老杜,书中有一联和韵,“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缠绵”,只可算是应平仄而求工,反倒是生而颖慧的陈芸一联“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让人印象深刻。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儿,没有一首诗作存世,却在两个人的经营之下,将日子过成了诗,即便是那些苦难的日子,也因为有陈芸而被装点成了令人刻骨铭心的诗篇。这本书很短,又极易读,而且即使这样简单的作品,现在也有了现代文翻译部分,因此即便是你这位中文能力有限的人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现在随信将这本书寄给你。对于这本书,短短6篇,又散佚了2篇,我只建议你读其中的2篇,《闺房记乐》和《坎坷记愁》,读完大概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因为我希望你看到这一对寻常的夫妇,如何将最快乐的浪漫和最令人绝望的苦难,全都一点一点地装点成诗。至于另外2篇,不过是沈复的一些文人习气罢了,对你而言,国家地理杂志可能比这些有趣得多。

我仍记得你的好。

来自爱你的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