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诗话织女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卷(七月乞巧)

织女愿

正安

千年相知阖银汉,

今见鹊桥渡良缘。

引动情丝缀盛世,

忙偕月老织红线。

织女:中国神话中的织纴女神,封号天孙娘娘,别名天女、东桥、天女娘、收阴、支机女等,又与七仙女姊妹合称七星娘娘。

“织女”原是星宿名(织女星),后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为编织云雾的女神、纺织业者、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织女星与其附近两个四等星,成一正三角形,合称织女三星。《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七夕: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巧夕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月老:别名柴道煌,民间又称月下老人、月下老儿,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是汉族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

记载月老最早的文献资料出自唐代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

关于月下老人的形象,清人沈三白《浮生六记》中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

月下老人以红绳相系男女,确定男女姻缘,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缘”的认知态度。对于从前那种结婚一定要讲求门当户对的观念来说,月老的婚姻观念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月老仙师宝诰》:道教经文。原文:志心皈命礼,团圆月下,相思树底,订婚殿中。执掌天下之婚牍,维系千里之姻缘。慈眉一点,有情人终成眷属。红绳一牵,逃不过三世宿缘。拄杖巾囊,奔波于烟雾云霞间。童颜鹤发,超脱于爱恨情仇外。大圣大慈,大仁大愿。牵缘引线,月下老者。合婚联姻,正缘尊神。

宝诰:用于褒扬。

月下、树底、殿中:此三处皆为月老仙师所处之地。

合婚联姻,正缘尊神:为月老仙师之圣号,道教亦称“合婚联姻天尊”。

《阆苑女仙图卷》:“阆苑”是传说中仙人的住处,有时也指宫苑。此图描绘的仙山阆苑,为仙女生活游玩之地。

图: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卷

文:翩翩女子

版权声明:本百家号全部诗词均为作者原创,版权全部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七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