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从南华经中悟得的12个道家真知,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沈复《浮生六记》清代作家沈复年轻时对儒家思想很重视,他的行为做事一直受到儒家的影响,按照儒家的标准做人做事,但到了晚年,他却一直沉迷于庄子的《南华经》,对道家的哲学尤其推崇和赞许。为此,他还总结了几个自己的心得感悟,一起来看下。1,儒家思想入世久了,容易让人迷失自己的本心。读完《南华经》,觉得远离尘世纷扰,寻求精神上的神仙生活,才是最适合人内心。2,通过《南华经》我认识到,凡达观豁然之人,任何时候都是安宁的,因为他追寻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他没有什么不顺的处境是不能生存下去的。3,老庄告诉我,尘世的一切遭遇都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心中没有悲伤与欢乐,这是养生与长寿的秘诀。4,要想身心双修,就要清除人间各种的烦恼,保全生命的真纯,尽得天年。5,道家也讲究入定,入定很重要,定能生慧,这好比一个瞎子突然看到光明,其内心瞬间变得明澈醒悟,空灵无杂念。6,淡然的心态是长生不老的良药。心中不能有波动,否则就会劳损形体,损耗精气。人经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思虑过多。7,越到晚年越能发现这句话的好处,即斩断情爱的欲望,从虚无中来,回到至虚中去。放开心志,落得个逍遥自在。8,从《南华经》中我领悟到一个真理:治疗身体,不如治疗调理内心。向外求,不如向内求。让别人给自己治疗,不如自己治疗,自己痊愈。9,林鉴堂的诗说: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其核心说的是自己给自己治疗的药方——让心灵遨游于虚静之中,让神志凝聚在微妙之处,让忧虑化解在无欲的心态中,把生命意义归于无为的境界,这样就能彻悟人生、延长寿命,与道永久结伴。10,《仙经》中的内三宝为精、气、神,外三宝为耳、目、口。应当时刻保持内三宝不追逐物欲而外流,外三宝不引诱心中而产生忧虑。重阳祖师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不论行、住、坐、卧,都要让心安稳得像泰山一样,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谨慎地守住四个门户:眼、耳、鼻、口,不让邪气内入、真气外出,这称做“养寿紧要”。外没有劳损身体的事情,内没有冥思苦想的忧患,将安恬愉悦作为生活的首要,把自得其乐当做修炼的境界,这样就能够做到身体不疲劳,精神不萎靡。11,禅师和我交谈养心的方法,说:“心如明镜,不能让它蒙上尘埃;心如止水,不能让它荡起波澜。”这话和朱熹所说的“做学问的人,要经常提醒这颗心,保持机灵而不沉睡,如日中天,全部的邪恶自然而然就会停息下来”,其旨义正好相同。又说:“眼睛不要乱看,耳朵不要乱听,口不要乱说,心不要胡乱动摇,要将那些贪婪、嗔怪、痴迷、爱恋,是非曲直、他人自我,一切都放下。事情没有发生没有必要妄自揣测,遇到事情不应该过虑地担忧烦恼,过去的事情不能念念不忘,听从事件的自然发生,应对自然,要相信事情都会自然过去。那么,愤怒恐惧、好乐忧患,都各得其所。”这是颐养心志的关键。12,所谓齐其心,指的是淡泊情志,不事钻营,把得失看得很轻,勤于内心省悟,远离荤腥美酒;所谓的洁其体,就是指不走邪门歪道,不看丑恶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为物欲所诱惑。进入房间就关上门,点上香,静静地打坐,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斋戒。如果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身体中的神明就能自我安宁,升降都不受阻碍,疾病都能消除,就可以长生了。《南华经》介绍——《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著作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