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女曰鸡鸣,看怎样把日子过成诗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读《女曰鸡鸣》,看怎样“把日子过成诗”?

《女曰鸡鸣》是一首写家庭生活的诗。这首诗写了夫妻俩的一组对话,生活情境感很强——

女说:“亲,耳听鸡叫唤。”

男说:“哼,天才亮一半。”

女说:“你且下床看看天,启明星儿光闪闪。”

男说:“干起来啊起来干,射野鸭儿也射雁。”

女说:“射鸭射雁准能着,和你煮雁做美肴。

有了美肴好下酒,祝福我俩同到老。

你弹琴来我鼓瑟,多安静多美好。”

男说:“晓得你对我真关怀,送给你杂佩答你爱。

晓得你对我体贴细,送给你杂佩表谢意。

晓得你爱我是真情,送给你杂佩表同心。”

在这一组生活对话中,能看到《诗经》时代家庭生活的哪几个方面?

一是辛勤的劳作。天还是蒙蒙亮时,就要出猎了。显然,这是一对普通的乡村夫妇。因此,他们得起早贪黑地劳动,以获取生活资料。家庭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最实在的一点就是劳动!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没有实实在在的普通的家庭。这是几千年不变的道理。

二是温馨的提醒与应答。妻子说:“亲,鸡打鸣了。”提醒丈夫起床。丈夫说:“唉,天还没有真亮。”是想多磨蹭一会儿。妻子说:“亲,启明星都老高了。”是催促。丈夫说:“是啊,那鸟儿已开始飞翔了,我去帮你打下来。”是应允。这样温馨的提醒与应答是一对恩爱夫妻家庭生活的日常。

三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在外打拼,妻子在家料理。丈夫把野鸭和大雁打回来,妻子把野鸭和大雁处理好。夫妻这种清晰的角色意识和执行力,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这似乎是几千年未变的中国式和谐家庭模式。今天是不是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家庭呢?

四是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是妻子的话。妻子这番话透露出的秘密是: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要尽可能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因此,设计适当的仪式,创造表达情感的氛围,共同进行一些高雅家庭活动,相当重要。

在这一点上,也许妻子更懂一些,也许丈夫更懂一些。不管谁懂,一个家总要有这样一个人。

传说汉代京兆尹张敞每天要为妻子画好眉毛才去上朝,汉宣帝听闻这件事后,当着群臣的面询问,张敞答曰:“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你可能会说,京兆尹是大官,有闲工夫啊。但有闲工夫未必能将日子过成诗,更可能将日子过成沼泽。在平凡甚至贫寒的日子里,保持对生活的温度感与期待感,更有可能把日常过成诗。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物质的琴瑟也许只能是想象,但心灵的琴瑟可以在对方的心灵上得到回响;永远把你捧在手心里也许只能是真诚的一种夸张表达,但带你梦游则可以是质朴的日子中的常态温馨。

被林语堂赞美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浮生六记》中的女主人陈芸,与她的丈夫沈三白的生活方式或可用来做一个注脚。

《浮生六记》是传记,虽有一定的文学加工,但许多故事基本上是作者沈复与妻子陈芸布衣蔬食而艺术地生活的再现。三白评说芸娘:“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这样的心心相印,就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五是用更大的努力回报对方的爱。人们常常有一种误解,以为进了一个门,就是一家人。其实,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长期没有觉醒,没有适当的回报,进了一个门的人也未必真的就是一家人。

《女曰鸡鸣》中的丈夫与妻子都是懂得“报”的人。丈夫说:“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就是知报必报,以报还报,报而有报,报报相报。可惜,这一点,今人有太多的不懂!

我们读《诗经》,当然要把它当“诗”来读,今天我们虽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拘泥于汉儒以及后代儒家的解读,但也不能完全无视这个“经”字。我以为,像《女曰鸡鸣》这样的诗,无论从文学上说,还是从经学上说,它都是“实实在在”的对生活的表达。有道是,生活就是真理,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爱情可能会在生活中老去,但恩情却在生活中生长。爱情的老去,不是爱情的死去,而是爱情的“之子于归”。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朱熹读《女曰鸡鸣》时,竟“有不知手舞足蹈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