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朝卢照邻的这句诗不知道写出多少男女对爱情的期待。《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与妻子芸娘的爱情便是这般让人羡慕,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自小相识青梅竹马,七夕节,沈复还特意篆刻两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印章,用作书信往来所用。
爱情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虽说爱情可能不是永恒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有些爱情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有些爱情海枯石烂,至死不渝。很多人会在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中等待一辈子,最后遗憾入土,令人惋惜。幸好有些人虽然也等待一辈子,但是他们至少迎来一个好的结局。
法国的李丹妮就是这样一个即不幸又幸运的人,她为自己的初恋花费50年的青春去等待,直到80岁才迎来完美的结局。上世纪五十年代,李丹妮在一座医学院讲授俄语课,在学校读书的袁迪宝是她的一位学生。年轻俊朗的他对五官精致的她产生好感,暗生情愫。
只是两个人的交流只停留在学术的交流上,这让袁迪宝心有不甘,却又不敢表白,只能将一腔热情投注在课堂上。李丹妮的每一堂课他都十分的认真,还会主动地帮忙活跃课堂的气氛。天长日久,他终于成功地引起了李丹妮的好奇,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随着了解相互加深,二人的交流不再仅限于学术,还涉及到生活方面,他们互相聆听对方的烦劳,也会彼此分享一些趣事,还经常一起相约到湖边散步。两颗滚烫的心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地靠近,互生情愫。
与对方相处时,他们发现彼此灵魂十分的合拍,感到十分的放松,只是二人的感情也止步于此。很久都没有太大的进展。原来袁迪宝有一个难言之隐,直到年,他们所在的医学院即将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袁迪宝马上就要跟着学校去成都,面对即将到来离别,他终于说出自己的秘密。
原来他在两年前就在老家奉父母之命与一位护士结婚,也就是说他现在追求李丹妮的行为是跨越道德的。尽管他并不爱自己的妻子,李丹妮才是他真心喜欢的人,可他依旧需要为自己的婚姻负责。知道这件事后,李丹妮毅然决然地与他划清关系,她自身的涵养不允许她破坏别人的家庭。
二人的感情止步于友情之上恋人未满,为彻底地划清一切,她决定和母亲一起回国,忘记这里的一切。离开时,她没有带走太多的行李,只有一箱子袁迪宝给她写的信。一开始所隔天远的两人在开始时还有书信来往,后来考虑到一些因素,李丹妮彻底与袁迪宝断绝联系。
这一断,就是55年,直到袁迪宝儿媳偶然提起此事,让他重拾对她的记忆。在儿媳的鼓励下,他重新联系李丹妮,按照家中珍藏的书信上的地址,他尝试着寄信过去。“亲爱的丹妮你好,你现在过得如何?是否一切顺利,祝你健康长寿,永远思念你的袁迪宝”。
不料想20多天后,他真的收到一封回信,寄信人正是李丹妮,它在书信上说她一切都挺好,父母去世后渐渐与亲戚断了来往,83岁还是独自一人。得知她的情况,袁迪宝既伤心又心疼,决定将她接到厦门一起生活,相伴余生。儿女知道情况后,也支持他的这个决定。
二零一零年9月18日,李丹妮乘坐的飞机在厦门平安降落,袁迪宝的家人为表示隆重一起到机场接机,他本人还手中捧着55朵玫瑰,穿着特别定制的西装,用最好的面貌来见她。之后,分隔50多年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在中国举行婚礼。
李丹妮第一次穿上婚纱,即便最美的容颜已逝,两人脸上都是饱经风雨的沧桑,在披上婚纱的那一刻,李丹妮仍旧是最美的新娘。两位80多岁的老人也迎来爱情最美好的结局,一起携手共度余生。
真正的爱情是不分年龄、国籍的,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那才是最重要的,袁迪宝与李丹妮两位老人分别这么多年还能够在一起,这时二人迟到的缘分,也是李丹妮几十年代始终如一的坚守。
当然,虽说爱情没有国籍,没有年龄,可是爱情有道德。李丹妮便有道德的人,在直到袁迪宝已经结婚、有妻子的情况下,尽管心中很爱他,愿意为他孤独终老,可还是坚决与他断绝往来,不做插足别人婚姻的事,这是一位有原则的老人,值得我们尊敬,也值得有好的结局。
参考资料:
《长安古意》
《浮生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