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艺术展在摩洛哥开展
这是一场关于“光与影的艺术”,6月19日中国皮影艺术展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开展。这是年“中国旅游文化周”在摩洛哥的首场活动。
皮影艺术展现场表演后台在当天举行的开幕式上,上百名来宾欣赏了中国艺人带来的精彩的皮影戏表演。用牛皮制成的皮影道具在艺人手中灵巧地上下翻飞,在幕布上呈现出一幅幅俏皮、生动的场景,赢得现场观众的赞叹和掌声。
皮影艺术展现场10岁的摩洛哥小姑娘阿利娅·巴格达德对记者说:“这样的表演太有意思了,我喜欢中国文化。”
皮影艺术展现场互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皮影戏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灵巧,希望此次举办中国皮影艺术展能让摩洛哥民众近距离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推动两国在文化、旅游领域进一步发展。
一场“越剧邂逅交响乐”的绝佳盛典
当越剧邂逅交响乐,一场东西相融的盛会就此拉开帷幕。6月19日晚,“小生老魏”魏春芳越剧交响演唱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党总支书记刘建宽直言,这是越地文化与西学音乐的融合,是越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也是助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尝试。
越剧表演者与交响乐乐团越剧与交响乐的结合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陈钢、何占豪就将越剧的旋律与交响乐结合,奏出了轰动世界的《梁祝》。时光轮转,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造的越剧交响乐成为东方音乐创新探索的新符号。
一曲《梁祝·十相思》缠绵悱恻,一曲《黄粱一梦》幽怨凄美,一曲《胭脂·寻思》高亢激昂,在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终身指挥阎惠昌指挥下,浙江交响乐团同台演奏中,国家一级演员、越剧范派、尹派小生魏春芳在其专场越剧交响演唱会流淌出的浓郁中国味,引发现场阵阵高潮。
越剧表演团与交响乐乐团根植传统却不囿于传统,大胆创新又不失中国韵味,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通过自己历时两年的努力,在东西方音乐文化碰撞中探索出了中国音乐的新创造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只要带着谱子,就能和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合作。”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总监周国清十分兴奋:“我们一直在说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融合了西方元素的越剧带动了传统戏曲勇于创新、突破藩篱的氛围,也相信能走得更远。”
纪念湘江85周年,创排音乐剧《血色湘江》
6月19日音乐剧《血色湘江》开排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该剧计划在今年9月进行首演。
广西演艺集团董事长林燕飞介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工作部署,广西演艺集团自年12月正式启动了音乐剧《血色湘江》的创排。目前,项目已如期完成前期策划、剧本、音乐、舞美、服装、造型和多媒体等方面的创作设计。
音乐剧《血色湘江》表演者该剧总导演陈蔚表示,音乐剧《血色湘江》旨在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在艺术创作上,该剧融合了歌剧的庄重大气,话剧的严肃内敛和舞剧的激情张扬,呈现出让观众震撼和身临其境的剧场效果。
音乐剧《血色湘江》片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湘江战役85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晓莉介绍:发生在85年前广西北部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悲壮的一战。在面临险境,绝望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并没有因为革命遭受巨大的挫折而失去对党的忠诚信仰。音乐剧《血色湘江》中陈湘的原型陈树湘代表和展现了红军将士为理想信念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式献演苏州沧浪亭
苏州著名古迹沧浪亭,近期和《浮生六记》连成了一个固定词组。经过十个月的运作,“周末打卡沧浪亭的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享受最美苏州一夜”,成功地成为了苏州旅游的“网红项目”。
《浮生六记》之旅,观众起步于可园的一间茶室,结束后也回到这里,可饮茶,可演后谈,可购买文创。各式文创品继续对主IP、苏式生活作衍生,主要视觉形象由著名平面设计师赵清设计。文艺范儿的帆布包、剧本手折、专制茶叶、点心……品质都不错。
昆曲《浮生六记》演员事实上,整个沉浸式观剧过程中,观众还品尝到了苏式点心,看到了由演员和民间艺术家复刻的古代市集——均巧妙地成为情节的一部分,《姑苏繁华图》的热闹依稀可感。
《浮生六记》的项目参与者之一,从省级机关到姑苏区挂职副区长的顾燕嫣说: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仅仅做一场演出。沧浪亭、《浮生六记》、园林加昆曲等元素本身都有很深的内涵,只有沉下心来,深度集合式开发,才有未来。
昆曲《浮生六记》片场因此项目积极融合苏州乃至全国丰富的非遗文化,从戏剧家、文旅结合、文创开发、文化创新等多个维度整合优秀人才,把一部戏变成一个非遗创新的孵化、呈现、产业平台。
园林里实景演出的《浮生六记》定位于文旅融合,而由此衍生出的剧场版《浮生六记》则清晰地走专业戏剧路线。“太好的IP,开发不完的宝藏”,6月底,萧雁带着全新升级的舞台版《浮生六记》即将踏上法国巡演之路,在巴黎和阿维尼翁戏剧节连演八场。
中国三少民族“鄂伦春族”举办传统篝火节
18日,第29届鄂伦春族篝火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举办,狩猎民族流传千百年来的篝火节“点燃”世代传承的森林文化火种。
鄂伦春族是中国三少民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之一,人口不足万人,聚居于中国东北地区。“篝火节”是鄂伦春族唯一的传统节日。
鄂伦春族传统篝火节现场篝火节当晚,夜幕低垂时,鄂伦春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打扮,来到依山傍水的篝火广场。“穆昆达”(族长)敲着“神鼓”,十几位猎装青年吹起鹿哨,上千名鄂伦春族人手持桦皮碗,边颂唱祭文,边用柳蒿枝洒酒祭火。
72岁的鄂伦春族老人阿吉伦说,这一天是鄂伦春族最热闹的日子。之前,族里的男人们每次狩猎丰收归来,都要围着篝火边唱边舞。现在虽然禁猎,但篝火节已经成为鄂伦春族的独特森林文化被流传下来。”
鄂伦春族老人祭火仪式后,族民们跳起鄂伦春族独特的“斗熊舞”,健壮的男子们开展“拉棍”“颈力”等传统体育项目,妇女们拿出精美的狍皮和桦树皮手工艺品,像赶集一样,向客人和族人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艺。
火给予了鄂伦春民族光明与文明。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崇尚自然的鄂伦春民族筑起吉祥的篝火,传承千年族风,篝火节的举办让独具特色的鄂伦春民族文化和森林文化世代相传。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