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我以为,把生活过美,需要金钱。
后来我发现,有一定金钱基础,和品质生活有关,但是,有钱人不少,真能把生活过美的,却不多。
原先我以为,把生活过美,需要文化。
后来我发现,有知识有文化,和品位生活有关,但是,不少没好好读过书的人,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照样可以把日子过美。
原先我以为,把生活过美,需要闲适。
后来我发现,闲适很奢侈,奢侈到:有能力享受闲暇的人往往缺乏闲暇——适而不闲,而拥有大量闲暇的人却不能享受,或无奈或无聊地抛掷好时光——闲而不适。
那么,把生活过美,到底需要什么呢?
1
把生活过美,需要热情
我外婆90岁时,虽然腿不能走,牙也不好,每周还是约妹妹到家里,打麻将吃大闸蟹;看到天好,就让家人用轮椅推着她出去,逛公园下馆子。
我外婆的妹妹、我的姨婆,是旧上海的美人,到了80岁,仍然坚持用冷水洗脸,吃肉皮——有助于美容,每天做仰卧起坐,饭后散步——可以保持身材,和朋友结伴飞到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玩。
有热情的人,能够在日常里找到人生乐趣,在细节中发现生活之美。
杭州的大妈,每逢风和日丽,她们就叫上小姐妹,骑着车来到西湖边,找张桌子,喝茶,嗑瓜子,赏花,打扑克,跳广场舞。她们对生活的热忱,相当感染人。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里,写出了她对生活的体察和热情。
梳洗罢、妆扮罢、穿上了熏香深染之衣服。这种时候,即使没什么人看见,心里总不免于兴奋欢愉的。高雅的东西是,淡紫色的衣,外面着了白袭的汗衫的人。小鸭子。刨冰放进甘葛,盛在新的金椀里。水晶的数珠。藤花。梅花上落雪挤积满了。非常美丽的小儿在吃着覆盆子。
对生活怀抱热情,就像吃饭有了好胃口,才能有滋有味。
2
把生活过美,需要想象
北宋,与范宽(《溪山行旅图》)并驾齐驱的山水画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里,写到: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
意思是,山水画家应当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使观者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古代出去旅行非常不便利,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
郭熙认为,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一个喜爱山水的人,也许困于现状而不能实现梦想,但是他可以畅游于图画之中,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浮生六记》的沈复夫妇,家境虽然比较窘迫,但还是运用想象力,把自己日子过美了。
在《闲情寄趣》里,沈复写到,他和妻子扫墓时,看到一些花纹美观的石头,便捡了回来,用心思造出一个盆景,种上茑萝和白萍,花开时红白相间,优美动人。
两人就一边观看一边陶醉,想象自己就住在这个假山中,商量着在哪儿修建住宅亭阁,哪儿适宜垂钓,哪儿登高望远等等,很投入很开心。
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淡的、重复的,有了想象力,我们才可以身处平庸,仰望星空,把日子过得诗情画意。
3
把生活过美,需要达观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林语堂《苏东坡传》)。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一而再地遭到贬谪,黄州、惠州、甚至海南儋州。
虽然在政治上落难,他却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建造了一个辉煌的殿堂,更是乐天知命地投入人生享受欢愉。
被贬黄州后,有一次他到夜市喝酒,不小心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不知道他是苏东坡,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
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生领悟,苏东坡过去名满天下,恃才傲物,而今却因为逆境,从中获得了一种更深厚更坚韧的力量——面对人生的达观和通透。
苏东坡雅好山水,热爱自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此恢弘豪放的千古名句,并非在得意中创作,反而在落魄中成就。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极写游赏之乐,而至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苏东坡开荒种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认真研究和享受美食。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一诗里,他没有沉浸在被贬的痛苦中,反而开始安居乐业,发现当地好吃的东西。
他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然后加入酱油等调料,做出的肉喷香美味,为此还特地写出《猪肉颂》。
早春出游,只要有好茶,有时令野菜,他就能吃出人间至味。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62岁,苏东坡被贬蛮荒的海南,吃到蚝肉,觉得是空前的美味,于是开玩笑告诫儿子要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苦难不是一件好事,苦也代替不了乐,只是,人生总有起起伏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