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最聪明的活法是三不三要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他说:“八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抛却外界的繁华浮躁,闭关潜心创作,用8年时间精雕细琢,打磨出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一向不着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个至简至深的真理:

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

所有看似“悄然而至”的辉煌,都是沉下心耐住寂寞,一点一滴慢慢熬,一步一步踏实积累的结果。

《晚熟的人》:退休之后,最聪明的活法是:三不、三要

1不要心急,而要心安

作家钱钟书曾经写过一段话: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曾经的日子,忙忙碌碌、不停奔波,似乎总是没有停下的那一刻。

哪怕真正退休之后,误以为必须把曾经想做的事情都安排上,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于是,旅游、跳舞、绘画、唱歌、锻炼等等,全部蜂拥而至。

所有这些非但没有让自己感觉到幸福,反而身心俱疲、筋疲力倦。

有爱好是好事,让自己充实也没错,但是切记不能心急,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退休之后让自己心安才是最好的选择。

心若安好,人便自在,才能在舒心与安心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余生。

凡事不求最好,也不要过满,而是要学会循序渐进、知足常乐,有追求的同时留出一些惬意的时光,喝一杯茗茶,听一曲老歌,让时光慢下来,真正让自己感受岁月之美。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全身心顾虑,而要学会适当放手。有时候,自己无病无灾、身体健康,就是对儿女最大的福气。

真正的心安,来自内心的安宁,它是一个人真正的富有。

唯有心安,整个人也就简单自在,自己的日子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2不求人脉广,而要相处不累

诗人顾城写过一句话:

“风在结它的叶,草在结它的籽,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总是要处在各种关系中扮演不同角色,尤其是为了生活还要选择低头,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其中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真正懂得。

但是,等到自己退休之后,就是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模式,让自己少了一些曾经的人心复杂交往,多了些许自我的主动选择,切记没必要追求人脉广,而是要做到相处不累,才是最好的活法之一。

犹如顾城的诗中的意境一样,相处不累是一种心安,没有猜忌、没有怀疑,既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又可以接纳最真实的对方。

毕竟,走过半生,看过太多人,饱尝人情冷暖后就会明白,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交往,是真诚相待,而不是设定太多的附加前提。

否则,自己的心依然还会浮浮沉沉,没有心安的那一刻,自己依然要为了维护各种关系费力劳神,依旧还要假装坚强,依然还要如履薄冰。

和相处不累的人在一起,不必思前顾后、考虑颇多,也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之间最难得的是理解与包容,不管什么时候坐在一起,都能让自己感受到交往的魅力,以及人间的温暖。

有一个相处不累的人,拥之则安,伴之则暖,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不为事事操心,而要让自己开心

作家林语堂先生写过一句话:

“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说曾经的忙碌与奔波,是为了别人,是为了生计,是为了梦想,那么当我们开启人生下半场时,更应该懂得最重要的换一个活法,把人生真正交给自己。

不为事事操心,而要让自己开心。

当你真正站在自我的角度去做一些事情时,会发现心境也大有不同,专注、纯粹、愉悦,都会纷至沓来。

不管是自己喜好的兴趣,还是曾经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一旦本着开心为目的,真正会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以及内心久违的快乐。

《浮生六记》中有句话:

“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退休之后,不为他人扰心,只为自己而活,让生命有质量,让生活有幸福,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

一个人只有真正放下对于外界的太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