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布衣菜饭不香吗那是你没发现烟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浮生六记#

乾隆癸未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沈复生在苏州沧浪亭畔一个书香世家,遂开始了随波逐流的浮世生活。

半生欢喜,半生流离,诗意和情趣并存,动乱和忧患同在。

悲欢离合总无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暑热的天气,忽而艳阳高照,满耳蝉鸣,忽而急雨来袭,蛙声一片。

东坡有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世事如春梦了无痕迹。如梦初醒,俱是过往云烟,踪迹飘忽,泪眼模糊,终是大梦一场空。

若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念于此,沈复写下了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现存四记,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如果用四字形容四记,即乐而不淫,趣而不俗,愁而不伤,快而不粗。

沈复或许不是合格的丈夫,陈芸或许不是称职的妻子,然人无完人,难免没有瑕疵。让我们暂且抛却成见,跟随沈复的笔墨欣赏一场视觉盛宴。

穷有穷的活法

生存不等于生活,前者是使生命不绝于世的努力争取,后者是在此基础上使生命生动鲜活的多彩呈现。简言之,生存是活着,生活是活着的方式,或五彩缤纷,风云变幻,或单调乏味,从一而终。

会生活的人,才不枉此生,才不辜造物主的殷勤期盼。

沈复一直为衣食奔波,虽不似富贵人家衣食无忧,尽享安逸,可也把生活过出了滋味,不过是多了诗情画意的意趣,少了朱门酒肉臭的俗气。

沈复和陈芸在我取轩读书论古,品月评花;七夕节拜织女,镌刻于印章上的“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是这对痴情男女的由衷希冀;中秋节游沧浪亭,明月悬于树梢,风生袖底,顿觉俗虑尘怀消弭,陈芸不觉叹曰:“今日之游乐矣!”

新婚燕尔的浓情蜜意没有在时光马不停蹄地狂奔里稍尝减损,而是变幻为无中生有的新奇和苦中作乐的情趣。

古时的女子不能在大庭广众前抛头露面,沈复每每因此无法携陈芸同访名山大川、遨游天下而心生遗憾。《闺房记乐》有两个例外。

洞庭君诞辰,在沈复大肆渲染和怂恿下,陈芸女扮男装与夫君同游庙会。

沈复去吴江吊唁钱师竹先生,陈芸想一观太湖美景,便假托回娘家为由,同沈复一先一后齐集太湖。只见风帆沙鸟,水天一色,陈芸呼曰:“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来闺阁女子见此景者能有几人哉。

路是走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有时候,灵机一动会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穷日子是苦,适当的癖好陶冶性情之余,能让生活的苦不再那么突兀,趣味和意境取而代之。

沈复喜欢养花,精通剪枝养节的办法,了解接花叠石的套路;能用石头、花草造出假山;能想办法加大房间的空间距离,使窄小的屋子看起来空间绰绰有余;房间里熏香,韵味悠长,不失为清闲里的雅趣。

陈芸将死了的虫子系在花草之间的法子使案头上的插花更加生机盎然,她做的“活花屏”也十分精妙,也曾想到雇馄饨担子在油菜花开的时节于柳荫下煮酒烹茶,置备饭食,赏花饮酒,自得陶然。

不但沈复知悉如何增加生活趣味,蕙质兰心的陈芸也是个会生活的女子。

沈复、陈芸互为知己,也是彼此唯一的知己。陈芸懂得察言观色,对沈复的一举一动了然于心。二人既是心心相印的夫妻,亦是志同道合的的闺阁良友。

生活清贫,陈芸却从未有过抱怨,而是甘于清贫,在物质上不作过多要求,甚至奢望。

陈芸的癖好和沈复一样,很是珍惜破书残画,分类搜集后,统一命名为“断简残编”“弃余集赏”。对于首饰穿戴,不是很在意。沈复之弟启堂娶妻时,陈芸拿出珍珠花作催妆礼。陈芸的堂姐出嫁,满室华裳丽服,陈芸却一身素淡,只鞋子是新的。

在老仆妇家小住期间,陈芸陶醉于野趣,憧憬道:“他年定要和夫君在此处建房子,绕屋置菜园十亩,仆人仆妇种植瓜果蔬菜,供给日常家用。夫君画画,我刺绣,以备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之计了。”

布衣菜饭,简约素朴,陈芸引以为乐。陈芸没有追去么?布衣菜饭就是追求。陈芸不幸福么?布衣菜饭就是幸福。陈芸也在生活里践行着追求,体验着幸福。

假如隐逸是罪过

像陈芸这样不挑吃、不挑穿的女子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少之又少,不可多得。陈芸自己也知道,不是所有女子都跟她一样,所以为沈复物色美妾,只是苦于没钱。陈芸认定的又美又有韵味的憨园不是沈复这等穷酸文人消受得起的,因此憨园最后被有权势的人夺去,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沈复身为一家之主,肩负养家糊口的重任,何以不致力于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原因俩字:隐逸。

沈复到奉贤官舍学习当幕僚时,和友人顾鸿干访求日后结庐隐居之所。彼时,沈复不过二十出头,就已有了归隐遁世之意。

寄宿在萧爽楼时,沈复和三五好友聚会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

可见,沈复结庐归隐不是一时兴起,它体现在举止投足之间,这也是为什么一介书生的他本可以走仕途之路,却视若无睹,终日守着几本书,几幅画。

沈复看似清高,实是有着和陶潜类似的意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是,空有一颗隐逸的心,妻儿老小的现实令他在隐逸的道路上寸步难行。幕僚是沈复在现实面前迫不得已的低头和妥协。

在父亲的建议下,沈复辗转各地,干起了幕僚营生。在绩溪当幕僚时,因与同事们意见不合,便辞职回乡。官场上的卑鄙无耻令他放弃了当儒生的念头,于是改行做生意。

沈复和施心耕等人合伙做酿酒的生意,因台湾的林爽文事件,海上航路被阻,酒卖不出去,赔得一塌糊涂,只好重拾幕僚,重操旧业。

之后,沈复跟表妹夫徐秀峰去岭南贩卖货物,虽赚了钱,在妓女喜儿身上就耗了百金。在家门边设的书画铺,三天的收入还不够一天开销。

沈复就这样在浮世生活里随波逐流,想起什么做什么,没有具体的规划,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想来是那颗隐逸的心拖累了他。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沈复对待生活没有行之有效的谋划,钱的短缺令他无法和妻儿组建一个独立的家庭,只得跟着父母住,家庭矛盾由此萌生。

先是陈芸代写家书,家里偶有闲言碎语,婆婆怀疑陈芸在信里没有如实陈述,就不让她代写了。沈复的父亲不知所以,以为陈芸不屑于代写家书,因此大怒。

沈复想去找父亲解释清楚,却被陈芸拦住。陈芸这样做,有她的理由。陈芸在家里和婆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若把锅扔给婆婆,她在家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因此才有“宁可被公公责备,也不想失去婆婆欢心”一说。

可是,越是担心什么,越是发生什么。

五年后,陈芸受沈复嘱托,给公公物色一个姚家姑娘做妾。起初,陈芸没有将此事告知婆婆,姚家女子来家,陈芸谎称是邻家姑娘来闲聊玩耍的。但当生米煮成熟饭,婆婆恍然大悟,原来儿媳说的都是谎话。于是,陈芸失去了婆婆的欢心。

这种婆媳矛盾,表面上看是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因偶然、突发所导致的婆媳之间的摩擦,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沈复缺乏财力自立,给不了陈芸安稳、与婆婆公公保持适当距离的生活,所以忧患叠加,坎坷之愁是他咎由自取。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不可或缺,使我们活在当下的同时,又能对即将到来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到有的放矢,从容不迫,不至于意外来临时手足无措,应付不过来。

沈复的父亲和表妹夫徐秀峰劝沈复有所为,有长远之计,便是忧患意识的警醒。

温水里的青蛙由于没有忧患意识,只贪图当前安逸,渐趋沉沦,最后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所以,我们不能只活在当下,不做长远考虑,虽不能高瞻远瞩,也应量力而行。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阿甘正传》的文章,大致意思是说迷茫是常态,把握现在、走好当下的路,走着走着就会看到一片坦途。就如心无旁骛的阿甘,做一件事情只想着如何把它做好,不计较得失,不考虑其他,最终有所得。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像阿甘好运气,车到山前不一定有路,也许是死胡同,也许是万丈悬崖。

沈复就是一个例子。在沈复身上,看不见长远之计、忧患意识,被父母逐出家门后,生活一下子将其打回原形,没钱给妻子治病,只得眼睁睁看着她在自己怀里撒手人寰。陈芸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那一刻,不复存在。

一颗隐逸的心和迫不得已的入世,本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反映在生活里,或许就是沈复的不思进取,不做长远之计。

友情是无形的财富

《月亮和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阿美在作家圈里交游甚广,时常邀请作家们参加宴会,这让她结交了许多作家朋友,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关系。

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跑到巴黎后,阿美为了生存,做起了打字工作,这些人脉帮了她不少的忙,可以说如鱼得水,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沈复也有诸多朋友,在他无助的时候,他们总能伸出援助之手,助他渡过难关,是沈复无形的财富。

沈复被赶出家后,刊江的朋友把他介绍到贡局负责笔墨文书的工作,沈复的身心才略觉安稳,可是猝不及防的裁员让沈复失了业,实乃无妄之灾。

在沈复父亲的丧事期间,弟弟启堂指使债主来找沈复讨债,夏淡安、夏揖山两兄弟及时赶来,为沈复安置住所,提供赚钱机会,沈复由此得了二十两银子的报酬。

之后,沈复随石琢堂到荆州,抵潼关,走山东,进京都。

沈复的后半生,就是在朋友的帮趁下度过的,双方情如手足,弟弟启堂见到此情此景,该有多羞惭。

沈复的朋友犹如贵人,总是能救他于水火之中,危难之际。颠沛流离的浮生,如果没有朋友的帮扶,沈复可能会更惨,情形也更糟。朋友多了路好走,在沈复来看,确是至理名言。

写在最后

读《浮生六记》,建议大家少用俗世的眼光看待沈复和陈芸。沈复不一定无能,清高,陈芸不一定不幸福,局外人的我们怎能感受得到局内人的真切和实实在在。最好也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加以指责或提出沈复要这样做、陈芸要那样做的方法论,事后诸葛亮不太可取,应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浮生六记》有“晚清小红楼梦”之称。

《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依稀记得有人说不懂世俗的没资格读《红楼梦》,可能我就是世俗不通的一分子,只好将其束之高阁。

《浮生六记》是沈复用优美的笔触写就的自传体散文。沈复既然有勇气写出真实的自己,势必要承担被指摘的风险。

感同身受并非易事,局外人很难真正理解局内人的快乐和忧伤。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