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浮萍
年少时读过林语堂的文字,慕名而来,就为一睹他的故居。走进漳州平和坂仔镇,感受一下养育大师的灵山秀水。坂仔的小街,悬挂着许多“林语花香”的缤纷广告,漫步在林语花溪,感受一方人文。怀揣对文学大师的敬仰之情,细细地观望故居的点点滴滴,慢慢找寻并感受伟人成长留下的足迹。一盏煤油灯、一件蓑衣、一棵老树、一张床等等仿佛都在诉说着伟人不凡的瞬间。岁月匆匆,而今是流年如梦成追忆。
偶遇林语堂故居小小解说员培训,听着故居里解说员的深情解说,可以感受到语堂浓厚的乡情对家乡文化留下的财富多么深远。在这里可以感受这个人过着心和灵统一的生活:他的生活的艺术、他喜欢浮生六记的芸、他的木兰、苏东坡;再看他的住所他的园子及园外景致...一个人是多么的统一。
若对大师和他的文学作品有所了解,也许能够从这样平和的人文生态环境感受到大师的气质与文学风格,儿时的林语堂就在这一花溪边上,“听河水流淌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而,若去过芗城林语堂纪念馆,会感到李维祀先生的雕塑作品更契合语堂先生的气质魅力。
行走在这样的环境,宁静之外,是一种灿烂和阳光。想起语堂那句话“尘世是惟一的天堂。”
碧水悠悠草映深,林语花溪光景新。
偶见黄牛三两只,自在闲意君自知。
他的求知欲、人生态度、书生本色、为人处世、爱国精神最值得敬佩。个人认为,语堂最大的历史价值和当今意义就在于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试问,当今对中外文化的了解程度、交流贡献,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林语堂呢?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当下,我们在此方面的确需要多向林语堂致敬、借鉴。
喜欢李密庵的《半半歌》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做人,应该像他一样积极乐观;而生活,也许就该这样简单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