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过清明节浅谈唐宋明清时期的清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m.39.net/news/a_5972930.html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古诗正是描写出了古人在清明时节的一种状态。诗歌中的“欲断魂”描写出了此时此刻行人的十分凄迷哀伤并不外露的感情。可古时候的清明节正是这般低落的气氛

一、古人的扫墓祭祖

清明节最为主要的目的应该就是扫墓祭祖,而说到扫墓祭祖,就不得不先提到坟墓的由来。春秋之前,社会上埋葬死人的方法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挖坑平掩,唯有极少数的贵族才有资格在墓上筑起一个凸起的土堆,当时这被称为“冢”,后来逐渐被称为“坟”。其中孔子就有说道:“古也墓而不坟”,意思就是说是春秋之前,普通人死后是不会出现坟堆这种情况。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一下乱套了,这时自然而然就没有人去遵守礼制了。不单单是大贵族想过一把天子的瘾,而小贵族想过一把大贵族的瘾,甚至连平民也想过一把小贵族的瘾,于是百姓们都纷纷把之前的规矩忘得一干二净,使得墓上堆坟这个现象渐渐在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

而扫墓祭祖,其实就是上坟,是一种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既然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该活动理论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但是事实上,古代的祭祖既可以“上坟”,也可以“不上坟”。

其中不上坟的祭祀就被称为“庙祭”或“家祭”,这祭祀活动是在远离坟墓的祖庙和家里进行的;而上坟的祭祀就被称为“墓祭”,这需要人们亲自跑到坟墓所在的位置进行拜祭。

具体例子有清代皇帝祭祀祖先。他有时候会选择位于故宫右侧的太庙内进行祭祀活动,有时候就会亲自跑到一百多公里之外的东陵墓地进行祭祀。

在春秋以前,普通老百姓除了在葬礼时在坟墓拜祭外,基本就很少再去祖先的墓地了,而是选择主要在家中进行祭祀,即是“不上坟”。

而这两种祭祖方式,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为以“上坟”为主。但是在中国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上坟”才是祭祖的主要方式。

二、古人的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正值春季,此时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好春景,而在这样的天气里,如果邀请几位朋友,或带上一家数口,来到郊外原野间进行踏青赏花,呼吸新鲜空气,那岂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因此郊游踏春,自古就已经深受民众的爱戴。特别是魏晋时期,有太阳知识分子大多对现实不满,思想又受到当时的玄学影响,他们越来越寄情于山水之间,使得他们的春游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古代书法家王羲之,就在其代表作《兰亭集序》中提到了“流觞曲水”,具体就是指众人沿溪水坐下来,然后把酒杯盛放在水里漂流,当酒杯停在他的面前,他就得饮酒。而在南朝时,“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已经成为了一种节令时俗。

而五代时期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还记载了一件其在赏花时的别样趣事。许慎选在每年春日都会在花园里摆设露天宴席,然后邀请自己的亲戚朋友观赏花景。许慎选在设宴时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每次赏花设宴时宴只有席却不设座具。有人好奇地问他,你设宴赏花,但为什么不设座具呢?他笑着说,他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设座具。原来,他故意让仆人收集花园里掉落的花瓣,然后将花瓣铺在地上,这样客人就可以直接坐在花瓣之上。而这种赏花玩耍,正如京城长安士女郊游踏青赏花的“铺席藉草,围坐一圈”。这样的踏青方式既风雅也别出心裁。

到了唐代,郊游更加地火热,尤其以京城长安为最。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一诗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正好写出了长安京城春游的热闹气氛。

到了南宋时期,著作《武林旧事》记载道:“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装浓饰,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东鼓,终日不绝。”他们踏青归来,个个簪杨戴柳,家家杨柳满檐。而宋时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些都是当时人们进行踏青的真实写照。

再到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就记载了一件事关于踏青的事。那时文人墨客的春游,除了附庸风雅外,也会遇到一些生活上的难题。因为古代不像现在的城市那么发达,无论何处的村庄小镇都有饭馆、农家乐,所以古人在进行郊游踏青赏花时,就不得不预先考虑吃喝这一难题。

由于古时春游赏花,都是文人雅士的癖好,而且文人雅士都十分看重面子,认为自己提着锅碗瓢盆去踏青赏花,是非常失格调的事情。于是苏州的文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专门请了一个卖馄饨的人跟随他们一同春游。而且这一般都是用炊具现煮现卖的,这样就不必自行带上锅碗瓢盆。

三、古人的竞技娱乐

除了踏青旅游寻找乐子外,古人在清明时节还会进行一些竞技娱乐。

如在唐朝,皇帝也会参与到古代清明节的娱乐活动中。其中就有一被称为“清明赐火”的活动。

具体是在清明节这天,皇帝会赏赐给自己的大臣们新获得的火种,以表示他对群臣的宠幸。然而古代并没有打火机,所以这个火种是由宫中的小太监通过“钻木取火”的方式来获得的。并且古代的火种十分讲究,四个季节里“钻木取火”需要的木头都是不同种类,如春天使用的是榆树或柳树。

而这火种除了皇帝赏赐群臣之外,还可以由他人通过钻木取火,来吧第一个火种献给皇帝,然后便可以得到皇帝赏赐的绢三匹以及金碗一只。

说完了皇宫里的活动,那自然少不了唐代民间的活动。其中荡秋千是古代女子们的娱乐活动。就连唐玄宗在宫中看到宫女们荡秋千时,都会赞美她们为半个仙女。由此可见女子荡秋千是个多么美丽的场景!

说完了女子,就到唐代的男子们了。而他们非常喜欢在这天开始“斗鸡”,虽然这项活动不是清明节独有的活动,但是斗鸡却是从清明节开始的。而结束时间则是在夏末。这项清明传统一直到清朝时仍可以见到,但一般流行在贵族男子之间。除了斗鸡之外,蹴鞠也在民间也大为流行。其中诗人杜甫的《清明》中就有相应的描写“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四、古人的清明祈福

清明节恰逢杨柳发芽抽绿的时期,所以民间就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古时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所以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还有祈福辟邪的功能。而清明插柳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

而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相传是为了纪念神农氏;还有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因抱着柳树而复活。还有就是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从此习俗传入民间。

清明另一项祈福活动是放风筝,这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就有对放风筝进行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风力既不大也不小。而《清嘉录》中就有相关内容说道:“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而且古时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锅碗瓢盆

综上,古时候的清明节不单单是拜祭祖先这样悲伤的节日,而且也是民间百姓参与娱乐活竞技动的节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