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孤独的人都要吃好

刘军连医生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

原文

沐斋阅读载于中读App

说起吃,吃货们恐怕内心都会蠢蠢欲动。但是,会吃是方面,吃得好还能写的好是另一方面,也就是,吃其然也要吃其所以然。好的文字,能够让美食增色;好的文字,能够像是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般,勾起寻觅者的口水还有一连串的回忆。懂吃的人都懂得生活,而能将美食付诸于文字的人,多半是有故事的人,把美食当成故事的主角或者牵引,细细的把生活的点滴娓娓道来,何尝不是一种柔情。

袁枚《随园食单》

要谈吃,袁枚是躲不过去的。他的《随园食单》出现过多少人的文字之中不可考量,但是能够把吃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作者,没有看过袁枚,怕是没有的。在小品文方面,袁枚的文字以清丽悠远,简洁素朴著称,他对生活的热爱,系数呈现在他的文字之中,从《随园食单》到《随园诗话》再到怪力乱神的《子不语》,你就知道他是个多么贪恋生活,却有表现出一副吊儿郎当万事不在乎的人了。《随园食单》是一个个菜谱拼接起来的,加上袁枚的评点,就是一本书了,他只会吃,只会评价,话说嘴刁但手笨,做的菜一点都不好吃。这有如何呢?他留给后人一册流传了数百年的菜单,传递了数百年的饮食文化,足矣。

梁实秋《雅舍谈吃》

梁实秋的文字,徒有被人模仿的资格。民国的文字,骨子里有种深厚纯美的味道。梁实秋的小品文,独树一帜,可以说是民国散文家中的一股清流,很多人模仿他写作的模式和逻辑,但画虎难画骨,至今没能发现和他文字相近的作家出现。而在谈吃上,字里行间自由一种闲适逸情,再加上他常年研究西方文学,文字功底和语言功底了得,更是在普通的文字里有着精妙之门,所谓旁征博引,在他的文字里,是广泛存在的,他谈着吃,说着文化,谈着食物的来源,聊着菜系的源流,让你通过一篇文字便可以通晓一汤一饭背后的文化积淀,让我们知道雅舍谈吃不在吃,而在于雅。

汪曾祺《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

若说散文风格,我个人觉得汪曾祺、梁实秋和丰子恺三人写作中,对文字的锤炼,内心对自然万物美的描述和理解,有着相似之处。汪曾祺的文章,近些年被打乱杂糅重新组合,组成新的出版物的比较多,也有些专门谈吃的文字被整理了出来,成为了《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这样很具有时代感的鸡汤文题,也许喜欢他文字的人,会因为这个书名而退却,但是打开了这本书,自会发现他对吃的态度,他也在写北京,也在写美食,与梁实秋的主题一致,两本书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到不同时代老北京的吃食变化,让老饕们看看北京美食地图的沿革。

张佳玮《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知道张佳玮,源于《浮生六记》,一个跨越数百年后,能够把明清小品文解释的如此老道的八零后作家,便是他了,从《浮生六记》中,你可以看到他对文字的精准把握和深厚积淀。可惜有一段时间,除了《浮生六记》,竟然找不到他更多的作品,他住在巴黎,写体育评论,写生活小品,还好还好,好作品慢慢面世了,这本带着生活气息的热腾腾的文字集终于出来了。这是一本小书,却盈满着生活温暖的味道,让人在每一道菜中品味人间的冷暖,让每一道美食伴随着我们一路前行。

水上勉《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

带着泥土般朴素的书名,让人想起小时候,即将做饭时,跑自家菜园里溜达一圈,就有了一顿饭的食材,几根黄瓜几根葱,一两个茄子加几根豆角,或者是胖胖的西葫芦,就是一道道很好的吃食。但这本书的作者不似我辈在田野中奔跑的人,他从九岁开始就在一座禅宗寺院厨房里,一边做饭一边修行一边成长,可以说一辈子在寺院与食材打交道,他笔下的食物,都是从土地中获得,所以有了“一年到头吃什么,去问问土地就行了”,从他的文字中,额可以吃出四季的味道,可以吃出素朴修行滋味。

崔岱远《一面一世界》

北方人的生活中,难以缺少的面,没想到有一天也可以走进一本专著里,成为馋人的角色。北方的食物,生来带有几分粗犷的味道,大抵是《白鹿原》中油泼面的味道,多油多辣,热油泼上,就是香喷喷的一碗。在陕西面食中,我最馋的也是这油泼面,而判断一家陕西面好坏的标准,我个人给他定位在油泼面做的好与不好。但是《一面一世界》中写的不是这粗犷的画面,而是描写各个地域,各个时代里面食的演变和吃面食的规矩,变化,也就是面食的文化传承,有了文化的底蕴,面就有了精髓。

一份吃货书单,请查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