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了,日子过久了,总会品出苦味来。此时对吃的似乎兴趣更浓一些。慢慢的自己喜欢做饭菜,也喜欢品饭菜。
这也是有道理的,人生总要有冒险,有欲望,可是当了解其他的冒险和欲望似乎都暗藏着风险,而,做美食、品美食,不仅能实现本能的欲望,又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但要想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做饭,喜欢上品菜,却需要一点外力,比如去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
这本书的作者张佳玮,一位80后古今皆通热爱生活的人!
饮食如生活,可以精巧、细腻。如红楼梦中的贾老太太…老太太说螃蟹馅儿饺子油腻不爱吃,夜里饿了鸭子肉粥也不吃,单吃糟鹌鹑腿肉。鹌鹑很小,腿上的肉细腻又少,糟了以后,入味细碎。吃与不吃之间,显出大户人家的派头来。正应了“三代为官作宦,方知穿衣吃饭。”
听起来着实让人羡慕,但终究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过于挑剔的未必长久,不适合普通人。
普通百姓自然也想了解宫廷饮食,皇帝吃些什么?
宫廷饮食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朱元璋草根出身,没称帝的时候,也吃韭菜烙饼。称帝后,各种礼法约束,吃也变得不同。但终究还是讲究时令、规矩,只是吃的种类多些,制作复杂些,还形成了所谓的大内秘制,宫廷秘方。
到了清朝厉菜越来越重,归重局不敢整花哨的。如果御膳房的菜品端上来,皇帝都不知道是什么,脑袋就有搬家的危险。要是不寻常的做法或者珍奇时令食物,让天子吃坏了身子,罪过也大了。还有每盘菜尝三筷子就撤了,这规矩皇帝吃的想必心里不舒服,也无话可说。
民间的饮食倒少了束缚多了创意,不过也是文人雅士走在前头。《浮生六记》中沈复和朋友们想去郊外看花饮酒,必须配着食盒。可是看花喝冷酒吃冷食,心中不爽。聪明的芸娘想出了个法子,她直接雇了个卖馄饨的,挑着担子现场热酒菜,再带一个砂罐加柴火煎茶,一切就配齐了。一群人席地而坐,赏景饮酒,品美食,人间幸事。
最绝的是夕阳西下要返回前,沈复又想吃碗粥,卖馄饨的师傅真的就去买了米,现煮成了粥。该是何等熨帖呀!
美食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我们更多的人似乎失去了味觉,也失去了食欲。很多口播,还有一些vlog视频中都会出现做饭、吃饭的场景,虽然做的简单,但氛围到位,也很有感染力。让大家找回一些做饭、吃饭的感觉。
要想真正的享受做饭、品菜还是要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元素。做饭菜时要心无杂念全身心投入,这不仅是最好的放松方法,也可以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得灵感,或许就解了工作中的难题。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篇,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