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丈夫纳妾的芸娘,贤惠的她结局为何如此

古人云:无子无才便是德。这话听上去愚昧无知,直到看完《浮生六记》后,我改变了观点。

对古代夫妻间的婚后生活,我们只能通过小说想象。而唯一以回忆录形式留下来的作品,只有沈复的《浮生六记》。谈起他的妻子芸娘,我感叹世间竟有如此聪慧、贤淑的女子。林语堂说她是中国古代最美的女人,我举双手赞同。

自古红颜多薄命,芸娘命苦,父亲早逝,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她自学成才,会背诵《琵琶行》,十来岁的她靠着刺绣就能养家糊口。

见到表姐柔情似水,一股缠绵之态,少年时的沈复动心了。看到娘家侄女如此出色,作为姑姑的沈母同意了婚事。

婚后的芸娘孝顺父母,体贴丈夫。弟媳结婚时没有珍珠,她将自己的珍珠慷慨相赠。姐夫过来借银子,丈夫手头没有,芸娘当了自己心爱的首饰相借。

因两人志趣相投,不是联句,就是谈文论诗,说不尽的缠绵悱恻。面对秋景,芸娘吟出了“秋侵人影瘦,露染菊花肥”。月明星稀的夜晚,两人共同刻下“世世代代永做夫妻”的心愿。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对神仙眷侣,可生活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诗情画意填不饱肚子。

沈复生性耿直,作为读书人的他没有随波逐流,不屑参加科举。好在家族世代以幕僚为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轻时的沈复曾跟着授业恩师学习幕僚技能。这份差事极不稳定,他辗转多个府衙,始终没干成事业。又跟着表弟去岭南经商,不但一事无成,还在青楼嫖妓。清高文人不会谋生,这是读书人的通病。落魄的他甚至不能养家糊口,沦落到靠卖画为生的地步。

沈复不通人情世故,芸娘的善良、多情更是害了她自己。看到青楼出身,还未破瓜的憨园花容月貌,芸娘不顾世俗眼光,和她结为姐妹,还想着憨园能给丈夫做小妾。当听到大户纳憨园为妾时,芸娘竟然气得病倒了,睡梦中还在念叨憨园背信弃义。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相处,也许是芸娘口碑太好,惹得既是姑姑,又是婆婆的沈母冷眼相看。出于好意,她替小叔子借债。收到丈夫书信后,她暂时隐瞒婆婆,张罗着给公公纳妾,此举彻底惹恼婆婆。小叔子翻脸不认账,公公非但不领情,反而迁怒于她,两口子一肚子的冤苦无处倾诉,还被公婆赶出家门。

三年后,得到父亲宽恕,沈复才敢带着芸娘回家。吃过苦头的沈复并没有吸取教训,念交情的他给朋友担保借款,没想到朋友一走了之。债主找不到那位借款人,只好向他索要债务。

此事又让父亲愤怒,沈复原本生活就过得窘迫,子女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卧病在床的芸娘请不起医生,为了挣点绣金,病榻上的她十日内赶工绣好《金刚经》。面对家庭责怪,债主纠缠,两口子不得不离家出走,投奔芸娘的盟姐。

盟姐慷慨大方,可寄人篱下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谋生,沈复带着芸娘来到扬州。在穷困潦倒中,芸娘再次一病不起。跟着沈复颠沛流离,受尽苦楚,她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在临终前嘱咐丈夫续弦。

这个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聪慧女子竟然死得如此凄惨,死后沈复连办丧事的银子都拿不出,丧事还要靠朋友赞助。

恩爱夫妻不到头,芸娘的死沈复抱憾终身,耿直、儒腐的他其实真的不适合做幕僚。也不是一个好丈夫,他无助地看着妻子受委屈,儿子早逝,女儿做童养媳。芸娘的悲剧,归根到底,还是沈复的责任。

有时候我常想,如果芸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保守妇女,也许命运还不会这么凄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