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古代文人奉为“幸福生活指南”的《浮生六记》,要如何展现才能切准当代观众的脉搏?已演绎数百年的《牡丹亭》,还能否挖掘出隐藏的密码让戏迷收获重逢的喜悦?传唱至今的民间传奇《白蛇传》,又能给予21世纪女性怎样的思考和启发?
从年全新昆曲《浮生六记》,到昆曲“重逢《牡丹亭》”,再到即将于11月4日亮相的舞剧《白蛇》……上海大剧院近年来制作推出的新品,无不聚焦同一个关键词——东方舞台美学。何为“东方舞台美学”?在昨日《白蛇》发布会上,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这样解释:“开拓传统题材的当代表达,以契合当下观众的思想和审美,让熟悉的中国故事焕发全新的光彩。”
图说:张笑丁新民晚报记者王凯摄
留下时代印迹,为经典“上价值”
“开拓传统题材的当代表达,将演绎无数次的经典挖掘出新的涵义,这并非易事却是上海大剧院必须要做的事。”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剧院,上海大剧院既是一方舞台也是一扇窗口,每年这里汇聚的是世界名团、名家,演绎的是最新、最经典的作品,从歌剧、交响乐到芭蕾、音乐剧,张笑丁说:“因为看到了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不断变化着的经典,所以始终在思考,我们要如何在我们的经典中注入当代表达,古老的中国故事要如何唤醒当代观众?”
这样的念头最强烈时,是在引进现代版歌剧《波西米亚人》后,站在侧幕旁看完整场彩排的张笑丁深受震动:“《波西米亚人》是普契尼最为经典的歌剧,可是没有人满足于搬演经典。这一版本将故事背景从遥远的19世纪搬到了当代的巴黎:舞台上是现代公寓、高速公路,还有五彩斑斓的拉丁社区,演员们穿着T恤和牛仔裤,就像是发生在你邻居身上的故事,但却用歌剧来讲述。没有丝毫违和感,却也瞬间拉近了歌剧和普通人的距离。”
经典的长盛不衰,秘诀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恰恰需要反复解读、多视角、多维度地挖掘,让它得以流传并在不同时代留下鲜明的足迹。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往今来,哈姆雷特远远不止一千个版本,却依然能唤起人们心中最深的情感和共鸣。在张笑丁看来:“中国故事、中国经典也应该像这样被不断挖掘、探索、演绎,被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烙印不同时代的印迹。而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责任,为经典寻求当代表达。”
图说:《白蛇》发布会新民晚报记者王凯摄
提炼传统内核,让文化更自信
年,全新昆曲《浮生六记》带给观众的惊喜超出戏剧本身,人们听到了原汁原味的水磨腔,看到了演员细腻入微的表演,而更为赏心悦目的是表演镶嵌于舞美之中、声光电影融为一体的东方美学的呈现。传统镜框式舞台内,一袭幕帘如梦似幻,光影明灭间,沈复笔下文人们可遇不可求的岁月静好如同一幅画卷缓缓铺陈。这份返璞归真点醒了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疲于奔命渐渐迷失的人,莫要在追求生活的路上丢失了生活本身。
如果说《浮生六记》的试水着力于舞台美学本身的探索,那么时隔三年,“重逢《牡丹亭》”对于《牡丹亭》的拆解重构,则更侧重于文本内涵的思索。上下两层盗梦空间似的舞台,镜面反射的庭院呈现,明艳和水墨两种色彩体系的戏服设置,都为服务于折叠时空中双梦合一的构想。究竟柳梦梅入了杜丽娘的梦,还是杜丽娘入了柳梦梅的梦,重新梳理时间线和梦境的交融让《牡丹亭》读出新意思,引得不少新老戏迷纷纷“考古”,还有多少未解的隐藏线索?
同样,即将亮相的舞剧《白蛇》也吊着观众的胃口:“白蛇”“青蛇”合二为一了?明明是两个演员、两种舞种,要怎么展现“两面一体”?观众期待着答案,创作者则期待着观众的期待。“东方舞台美学”品牌的核心理念是“传统制法、当代审美”,张笑丁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光彩人物和经典IP,我们希望提炼其精神内核并嫁接当代呈现,让观众得到审美体验的同时,也释放传统的经典魅力。这又何尝不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舞台艺术创作方面的一种自信和探索。”(新民晚报记者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