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当平凡成为奇迹重读浮生六记

对一般读者来说,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应该不算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还不能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名著那样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但喜欢它的人也是相当多的,甚至有“浮迷”之说。之所以要提到这些,是因为这本书能流传到现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说奇迹,主要有两层意思在:

首先,从作者沈复来看,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他的了解大体上不出他自己的《浮生六记》这本书,虽然还可以找一些其他相关的记载乃至他本人的画作,但大多语焉不详,所提供的信息相当有限。

可以这么说,沈复留给后人的印象恰好就是他本人所描绘的自画像,这似乎也是他想留给世人的印象,虽然模糊了些。在那个时代,像他这样的文人不知道有多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虽然读过书,但没有获得过什么功名,自然也就做不了官,只能到处游幕,有时做点小生意,一生都在为生计而奔波。

二百多年过去了,那些曾和作者有着同样遭遇的千千万万名下层文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中,即便是生前显赫的达官贵人们,人们如今又能记得住几个呢?

但我们牢牢记住了沈复这个名字,并且把他写进文学史,让他和那些曾让其景仰膜拜的历代文豪们并列,相信作者生前就是做梦,都未必敢梦到这些。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浮生六记》。

有了这本书,平凡的人生一下变得不同凡响,这就如同蒲松龄之于《聊斋志异》一样。对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家,后人理应献上更多的敬意,因为他们不是靠权势,不是靠金钱,不是靠家族,更不可能靠炒作和包装,而是切切实实地靠着个人的真情和人格,靠着个人的才华和文笔名垂文学史册。

他们生前没有得到过社会的认可,更不用说有成就感,古人所讲的立德、立功、立言,似乎都和他们无缘,注定在失意落魄中走过一生。对文学史来说,他们是纯粹的奉献者。

其次,从《浮生六记》这本书来看。它能流传到现在,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也是一个奇迹。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主要是写给自己的,并没有藏之名山的雄心在。加上生活困难,似乎也没有刊印的打算。因此在作者身后的数十年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如果不是杨引传这位有心人在冷摊上偶然得到这部书,并将其刊印出来,我们今天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世间竟然还有这么一部书。

事实上,该书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残缺不全了,本来全书也不过才六卷,几万字而已,还散失了后两卷,即三分之一。但就是这仅存三分之二的小书,刊印之后,却大受欢迎,直到今天仍不断被刊印,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各类版本按照有位学人的统计,至少有多种,可见其欢迎的程度。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红楼梦》,该书也是一部残书,恰好散失三分之一,仅存80回,但它照样成为一部文学经典。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和魅力。它让我们看到,一部作品的流传、风行固然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最关键的,还在作品自身。说得极端一些,一部书的长短、完整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

不知道沈复和《浮生六记》的流传在中国文学史上代表的是一个规律,还是一个例外,但它确实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身份极为普通的作者,写的不过是日常琐事,既没有金戈铁马,也没有江湖恶斗,更不会有降妖除怪,一切都那么平凡,我们生活中都可见到的人,都会遇到的事。

那么,为什么自发现《浮生六记》一百多年来,人们如此爱读呢?在笔者看来,人们爱读的原因恰恰就在其平凡普通。惟其平凡普通,才不需装腔作势,不必矫揉造作,写的都是个人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是个人刻骨铭心的感受。

对那些厌倦了说教训斥、读腻了高头讲章的读者来说,它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从书中看到了自己,自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看看文学史上,有哪一位作家是靠喋喋不休、毫无新意的说教获得成功的。真情实感,平淡自然,这就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它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

时光已过去二百多年,《浮生六记》的价值也因历史文化的积淀而变得更为丰富多元。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把它作为解读古代家族生活弊端的样本,比如俞平伯、林语堂、赵笤狂等人就是从这个角度解读的。这种解读有其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可以给人不少启发。

在这种角度的观照下,人们对书中的女主人公芸娘给予了特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