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浮生六记下月再登上海大剧院央广

央广网上海12月29日消息(记者周洪)集结罗周、马俊丰、施夏明、单雯等核心主创、主演,制作汲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精华,深具南昆的典雅、细腻,又不失当代审美,昆曲《浮生六记》1月15日、16日即将再度登台上海大剧院。去年《浮生六记》开售5天内即近售罄,加座票、包厢票随开即空,创下新戏的票房奇迹。即使是今年境况特殊,受观众支持,一个半月内即售出余张,票房超九成。而前不久南京首演时,《浮生六记》在紫金大戏院也尽数售空,并揽下“京昆艺术紫金奖”优秀剧目奖、优秀音乐(唱腔)奖(授予孙建安)、优秀舞美奖(授予张庆山)等多项奖项。

作为上海大剧院首次独立出品的原创制作,《浮生六记》有着大剧院独有的气质和品质,总经理张笑丁说:“20多年来从开幕之初起,大剧院就大力支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剧院制作有歌剧、交响、芭蕾,戏曲的比重正逐渐得到提升。舞台上不能一直只演过去的创作——传统戏,也需要提供和当代美学衔接的呈现,让更多的观众通过舞台艺术更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浮生六记》原著故事发生在苏州等江南之地,用诞生于江南的昆曲来改编演出,是该戏所根植于的江南文化成为实现长三角文化交融的坚实基础。而上海、江苏、浙江的文艺机构和优秀人才的合作,打造了一部未经问世便注定携有长三角基因的全新制作。如今,不只是长三角地区的演艺市场向上海大剧院抛来了橄榄枝,北至北京、南至广州甚至港台地区,都希望《浮生六记》能够前往当地上演。

《浮生六记》演出(本文图片:央广网发上海大剧院供图)

这是一台怎样的昆曲,又会怎样演绎文学史上的“小红楼梦”?自传体、笔记式作品,散文体式的叙述方式,鲜有戏剧冲突,让《浮生六记》难以入戏上演。接获上海大剧院的邀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最年轻的获得者罗周担纲昆曲剧本创作,她决定以原著为原材料,并不完全拘泥于其具体文字,她说:“沈复用他的书写成就了他和芸娘的永恒,他用文字实现了永远不会被扑灭‘生’。我想表达的是文学对于死别的超越、爱对于死别的超越,而并非在舞台上对原著进行戏曲化的演绎、简单再现两人的日常生活。”于是,大幕拉开时芸娘已然辞世,沈复提笔写作悼念亡妻,当芸娘出现在沈复的笔下,她便又出现在他的眼前;剧里借鉴了《土拨鼠之日》《恐怖游轮》等影片的“时间循环”概念,芸娘永远被困在她死亡的那一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由此奠定这台昆曲独一无二的奇幻意味,将沈复满卷浓情写至极为浓烈处。

再度上演,导演马俊丰将这份情感提纯,更为浓郁,让观众可以全情地投入到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当中。剧情修改后更显紧凑,典雅空灵的舞美新添别致、精巧的设计,服装延续秀美俊逸的气质又赋予变化,别具灵动。“舞台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只有现场呈现的时候,才会知道最后的模样。去年我只有一次机会,发现观众和我的想象不一样,会在这个地方动容、会在那个地方摒息凝神,这相应地增加我们的信心,在有些地方也敢于花笔墨着力去修改。”

昆曲《浮生六记》由上海大剧院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出,此次演员阵容仍和首演一致。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得主施夏明、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单雯分饰沈复、芸娘,这也将是初为母亲之后单雯的上海首秀,备受观众期待。在省昆“掌门人”施夏明看来,上海大剧院大剧场舞台规模之大,由六名演员荟聚起一台小而惊艳的戏,和上一版2小时45分钟的时长相比,这一次有所简短:“这对演员来说要求表演上更精准,因为承载的情感浓度、一招一式比时间充裕的时候要求更高。希望接下来会打磨精细,把沈复和芸娘的真挚情感,不断地绵延下去,就像昆曲的一唱三叹一样,深深植入每个人的心里面。”即便在孕期,单雯每天都在练习唱念:“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当中,我也在琢磨上一版的演绎,希望在人物体现上面能够更到位、更美好一些,毕竟,芸娘这个角色没有前例可供借鉴。”原著和戏里,有孩子的芸娘和过往塑造的处世未深的闺门旦有所区别,“有子女的夫妻,的确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验和情调。”特邀昆山当代昆剧院副院长由腾腾饰演半夏。梅花奖得主、昆曲表演艺术家李鸿良饰演王婆,沈母、沈复好友张禹门由昆曲名家裘彩萍与顾骏饰演,甘当绿叶。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艺术指导之一石小梅去年应邀“救场”,所谓“千斤白、四两唱”,吟诵抑扬顿挫的效果大大超过排练场上的幕后合唱,听者无不心神动摇,此次将继续现场吟诵。

“浮生”系列文创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覆盖舞台演艺和文创产品,“浮生六记”是一年来上海大剧院开发、运营众多IP版权之中较为突出的成功范例。“浮生”系列文创产品——竹丝扣瓷茶具套装、莳绘金彩手工盖碗,景德镇传统工艺、全手工制作以及和昆曲《浮生六记》的内在关联,使得从十二艺节文博会上首发至今持续受到追捧,伴随明年再度上演,还将推出杯垫、便携包等文创新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