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日报」
□本报记者朱威纪树霞徐亦丹虞越华夏
陆威吴盈青林惠虹王建旸董双
说出你我的故事,听见小康的声音。年12月23日,交汇点新闻《听·见小康》栏目正式上线。天,行程数万公里,走遍江苏13个设区市,也去过千里之外的对口支援帮扶省区。我们采访过百余位小康讲述人,他们的故事和心愿组成一串串音符,汇成全面小康的幸福之歌。在栏目迎来第期之际,我们回访12位小康故事的讲述人。第期《听·见小康》的主人公,是他们,也是努力奔跑在小康路上的你和我。
小康,是百年好合——
公益主播收到特殊贺礼
王小乔,29岁,连云港“三农”领域短视频创作者、公益主播,第53期小康讲述人。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两个人的扶持,对于“网络正能量榜样”王小乔来说,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身旁多了一个陪她扎根乡土、潜心做公益的爱人徐盼。他们立足网络与乡村,展示生活并公益助农,这份难得的淳朴吸引了很多网友,不经意间,全网粉丝数已突破千万。
年9月14日,农历八月初八,在鞭炮声中,王小乔迎来了人生中的大喜事——出嫁。婚礼当天,她不仅邀请了亲朋好友,还把一桌宴席留给了她一直关心着的“四叶草助残服务中心”的“唐宝宝”们。这群长不大的孩子,得知一直帮助他们售卖手工皂的小乔姐姐要嫁人了,争先恐后地拿出零花钱,买来手工材料包为小乔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团扇。“收到他们送我的礼物,我真的非常惊喜。这个团扇我会好好珍藏,它会激励我一直坚持做有温度的人。”
小康,是添丁之喜——
“鹤爸鹤妈”添了45个“娃”
姜官宏,33岁,丹顶鹤保育员,第3期小康讲述人。
鹤鸣悠悠,鹤舞翩翩。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诗意的画卷,深深印刻在“鹤爸”姜官宏的脑海。自年初至今,保护区的“鹤爸鹤妈”们多了45个“娃”。今年已有20只小鹤相继出生,预计到10月育雏期结束,园区内人工育雏的丹顶鹤数量将再次实现突破。人工孵化丹顶鹤的数量逐年提升,保护区已连续5年发现野外自然繁殖的丹顶鹤。
“人工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就要尝试让丹顶鹤回归野外。”这位不善言辞的“鹤爸”,对于平日里精心养护的这些“孩子”既有不舍,又有期待。“野化的丹顶鹤如果能融入野生种群,参与迁徙和繁殖,对野生丹顶鹤数量的扩大会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所以,开展丹顶鹤野化训练,成为近两年园区的又一重点工作方向。
小康,是乔迁新居——
农房改善让古稀老人安居
陈权,76岁,淮安退休职工,第2期小康讲述人。
年4月,老陈告别居住了34年的砖瓦平房,搬进首批29个苏北农房改善省级示范项目之一——淮安市金湖县塔集镇荷韵小镇的二层楼房。住进来一年多,老陈感叹,现在洗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的太阳能要看天气的“脸色”。看报纸是老陈大半辈子的爱好,以前在旧居,看过的报纸只能捆起来堆在角落里。现在,老陈爱惜的报纸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房里。
新居,给古稀之年的老陈带来一份慰藉。年春节,老陈的儿女们带着孙辈回到家里过年,一家人在新家吃着团圆饭,其乐融融。上六年级的小孙子说以后周末都要来爷爷家玩。因为疫情,在北京的大儿子一家没有回来。但老陈的新家里装了无线网,自己也换了智能手机,和大儿子一家视频聊天也更方便了。
小康,是深挖潜能——
“经济薄弱村”有了新名片
马连龙,49岁,南京市浦口区九华村党总支书记,第19期小康讲述人。
坐上滑翔伞,翱翔于蓝天,余亩茶园风光尽收眼底……今年9月初,一段视频在抖音上火了,其拍摄地是南京市浦口区九华村。通过盘活茶经济,九华村从“经济薄弱村”变身“全国文明村”。如今,九华正寻求新的突破,进一步深挖旅游潜能,让滑翔伞项目成为村庄新的名片。
多米高的赭洛山,曾经阻隔了九华村民与外界的交通。今天,这座大山却成为了九华村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依托赭洛山的高度,我们从年4月就开始在山顶尝试滑翔伞体育运动,项目填补了南京市滑翔伞运动的空白。”马连龙表示。
随着今年9月赭洛山旅游大道的建成,10月底九华滑翔伞项目就能完全开放,马连龙一年前许下的小康心愿即将实现。“目前已经陆续有游客前来体验了。普通游客支付元,便可体验15分钟的空中之旅。”马连龙充满期待地说,“等到项目完全开放后,九华村打算申办全省滑翔伞比赛。以后,咱们九华的路子会越走越宽。”
小康,是幸福田园——
荷塘深处,特色乡村建起来
李维月,50岁,泰州兴化市官河村党总支书记,第46期小康讲述人。
去年这一年来,兴化市官河村又有十几户村民主动加入荷藕套养小龙虾的行列中。全村整体荷藕套养小龙虾面积达亩,还摘下了“江苏省第五批次特色田园乡村”称号。
作为村支书,李维月很早就对村民们说:“我们的这个村,不仅要搞荷藕套养小龙虾,还要把特色产业旅游搞起来。”现在,他对村民的承诺就要兑现了。
官河村荷藕套养小龙虾产业园近日即将对外招标,计划投资万元,规划面积亩,内含民宿、餐饮、荷藕套养小龙虾的特色体验区。李维月说,今年年底,产业园要全面完工并对外开放,让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名号在官河村做实、叫响。
小康,是乡村蝶变——
村里有了“干部学院”
朱洪辉,52岁,盐城市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党总支书记,第47期小康讲述人。他的小康心愿是把前案村建成让城里人来了就不想走的美丽家园,而今逐步有了一些现实模样。
“这一年,前案村的变化太大了!”站在即将竣工的滨海县村干部学院(前案分院)前,朱洪辉笑意盈盈,“我们建成了农贸市场,老街也将在元旦开门迎客!以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壳村’,留不住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资。最让我感到开心的是,村里还有了村干部学院。”
县里和村里共同出资建设、用于全县村干部培训、建筑面积平方米、广场多平方米……说起这座建在村里的村干部学院,朱洪辉如数家珍。“滨海县村干部学院(前案分院)一次可容纳多人一起开会,边上设置的土特产超市、电商平台等,将可以带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朱洪辉说,去年前案村村集体收入大概是万元,今年预计与去年持平,明年可能会达到一百六七十万元。
“接下来我们还想发展高效农业,希望通过增加集体收入、群众收入,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朱洪辉说。
小康,是生态画卷——
护渔途中,鱼儿跳出江面
陆宝华(56岁)、沈坚坚(31岁)、史洪伟(52岁),南通市通州区农林综合执法大队护渔队队员,第32期小康讲述人。
9月,白茅连绵的南通开沙岛江堤上,远远看见三个人影。一人一车,一闪一闪的红色警示灯尤其醒目。
三辆印着“通州护渔”字样的白色电动车,是今年5月通州区农林综合执法大队护渔队收到的“新装备”。在这之前,三名护渔队员巡逻用的自家电动车,已经被坑洼颠簸的岸堤“摧残”得不成样子。和一年多以前相比,车旁的这三个人似乎都消瘦了一些,肤色也变得更加黝黑。
“只要我们在一天,这些非法捕捞者就休想得逞!”队长史洪伟语气异常坚定。这里的长江生态环境日趋向好,“最直观的感受是,现在开船的时候,经常能看到鱼儿跳出水面。”沈坚坚如数家珍,“像鳜鱼、鲈鱼,都比以前多了很多。”
据统计,自护渔队成立以来,“铁三角”在巡逻中共发现违法捕捞、垂钓行为14起,全部立案处理。
小康,是不断超越——
“新耿车模式”发展不停步
李平,42岁,宿迁市耿车镇农业产业园多肉电商直播的带头人,第49期小康讲述人。
“实在是不好意思,这几天在布置多肉展区。”凌晨一点,李平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