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活着而活着,他的书还值得看

很多人安利《活着》这本书,早早纳入书单。前段时间有天刚好有空,看着手机里书单列表中还有好几本书没看,挑了一本《活着》看看。主人公福贵高开低走,在20世纪中国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下,从地主少爷到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让人悲叹世道多变,福贵命运多舛。好几次放下手机,忍不住要停一下,平复一下心情。但最终还是一口气看完。好多天过去了,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见证国家的快速发展,见识社会上各种思想乱流,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见识过贫穷,吃过各种苦头,各式各样的经历形成了现在的我。看《活着》这种类型的书,有很强的代入感。其中有庆养羊的细节,成功勾起我小时候的回忆。家里为谢天地而给我买的羊,当然是由我负责照料。还记得这只羊从阿姨家牵回来的时候不肯走,一路硬拉回来,第一天就跟别的羊不一样。每天上学牵出去,给它找一片肥草,放学后牵回家。周末的时候,羊吃草,我看书。看书看睡着了,羊舔着我的脸叫我该回家了。羊很会顶人,由于羊角是弯曲的,不怕它把邻居小朋友顶伤,但看到它的狠劲,小朋友们都害怕,除了我。它顶我,我就抓他的角,然后羊就冲我撒娇……有庆把羊当成宠物,跟我一样。

看《浮生六记》悲欢离合,各种韵味。回想写凤凰古城的《边城》,虽然没有完美结局,但看到了民国时候的美,作为在怀化呆了那么多年的人都想回去再看一眼。《平凡的世界》勾画了一个七八十年代的宏伟画卷,让人震撼。《静静的顿河》各种视角看革命,见证苏联的伟大,同时也改变了我单一看问题的毛病,在大学看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但《活着》这本书的思想在哪里?展现生命的意义?展示生活的不可捉摸?

作者写作的那个年代,写作类似题材的作家有很多,我感觉写最精彩的还是《平凡的世界》。比较一下写《平凡的世界》的路遥,和写《活着》的余华,路遥的生命就是为了写书,余华写书大概率是为了获奖和稿费。有个记者问余华稿费情况,当然得不到答复。但有人侧面说余华靠《活着》活着,这话应该靠谱。

看余华这本《活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还写的很生动,这就是作者的功力,所以获奖也是应该的。看起来很揪心,同情福贵悲惨命运。但回头仔细想想,发现了一些问题。《活着》就是描写爷爷辈那个年代的人和事,看我们爷爷辈的,就没有一个人是容易的,熬过来了,但作者明显为了惨而惨。20世纪90年代,思想还不够解放,那时候觉得外国什么都是好的,揭露中国的丑来迎合外国人丑化中国的需要(社会观念,也许是故意)而做的文章。把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造成的各种悲惨事情放到一个人身上,明面上写的是一个人的惨,实际是一代人的惨。这一代人为什么惨?谁造成的?感觉文章背后透着一股深深的恶意,细思极恐。所以获得国外的奖也是正常的。

想想大刘《三体》第一部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第二部、第三部那么精彩为什么没获奖?看来还是大刘看的明白,给老外点甜头好好学习中国科幻文学,挺一波大刘。

想起另外一本书《追风筝的人》,看着写的挺好,但看完只能替阿富汗默哀一分钟。

这样的《活着》,还好是这个时候的我看,如果是家中的小孩看会怎样?想想现在的小学课本插花事件,看看书架上老师给儿子推荐的各种国外童话书,也许我要整理一下书架,顺便给他补充几本他看的懂的书,有意义的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