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权:
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过这样一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深有同感。于我而言,读书,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师倪海权,谈起读书,热爱之情溢于言间。
每一个爱读书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家庭的熏陶。倪海权,也不例外。回忆少时,家中并不富裕,但农民父母,却满怀爱意地将有限的古诗、民谣教给了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诗词的种子。“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首首农谚、诗歌,都再普通不过,却引发了他对文字的好奇,培养了他对诗词的兴趣。所以,邻居家,毛坯房里糊着的带有文字的纸,会吸引他的目光;日历上,有关天气的谚语,他会如获至宝认真摘抄在本子上。以至于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遇到好的诗词就会把它抄下来、背下来。
小时对文字的兴趣,自初中起,便化为饥渴的阅读。他很幸运,在初中遇到了一位诗词讲解特别好的语文老师,让他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文学的魅力。他如饥似渴,到处寻书来读。记得当时他借来同学家的藏书,疯狂摘抄,抄了足足有几十本,这些本子直到现在他还保留着。那一段的阅读时光,他不觉辛苦,只觉快乐。他说,那个时候,他边抄边背古诗词,有的时候仅仅念几遍就背下来了。想来,那时正是读书的好时光,记忆力好,且心无旁骛。
这样的读书,一直坚持到大学,读本科、读研究生、为人师。直至现在,他仍然有晨读和睡前读书的习惯。就在这样的阅读和背诵中,三四千首诗词带着温度,沁着情感,融入他的血液。这样的积累和沉淀,让他在年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大赛中,成为一匹黑马,拿下第四季唯一多期擂主和年度总决赛季军。他也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园中被誉为“诗歌男神”。
今年正值40岁的倪海权,感恩于过往的读书岁月。因为读书,让他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他说,上大学之前,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是诗词让他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因为诗词是有情感和温度的,特别是古典诗词是讲究抒情的,所谓言为心声,诗词背后蕴涵的精神会给予我们一种力量。让他更感幸运的是,他的爱好成为了他的职业,让他在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领域得以更深入地探究,成果丰硕,出版了《陆游文研究》《唐诗三百首译注》《浮生六记》《天下英雄谁敌手》等多部著作。
一直痴迷研读古诗词的倪海权,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苏轼、陆游。他说,因为他们身上有共同之处。从生命个体来解读,他们都富有理想和才华,且胸怀天下,虽历经坎坷,但始终执着坚守,诗歌所呈现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作为一个诗词的讲授者,我希望把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优秀诗词更好地传播出去,让学生们不仅欣赏他们的艺术成就,更要学习他们旷达、坚持的精神品格,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倪海权说。
一个解读与欣赏唐诗的绝佳窗口
倪海权
唐诗中的清风明月、小桥流水,能激发人无尽的想象,给人感动和触发,让心灵回归宁静。
这是唐诗的魅力。然而一般读者不能尽然感受到,因为语言、历史与文化的多重障碍。
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为一般读者解读与欣赏唐诗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施蛰存,原名施德普,曾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唐诗百话》是他应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邀创作的唐诗普及读物。先后耗时近十年时间才完成。
施蛰存先生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唐诗百话》既可以作为唐诗欣赏的普及读物,也可以作为唐诗研究者入门的参考书。
该书将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分初唐诗话、盛唐诗话、中唐诗话和晚唐诗话四个部分。从初唐诗人王绩到唐末诗人韦庄,串连起一部唐诗发展史,体现了文学史的宏观视野。该书分篇,每篇集中论述一个问题,有的是一位诗人,有的是一首诗,有的是一种诗歌现象,这是微观聚焦的做法。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使得这本书各篇既相互独立,又连贯成统。
该书将严谨考证与文学欣赏相结合。唐诗的解读离开文字训诂则有隔靴搔痒之感。即便是读者耳熟能详的诗,施先生也注重文字的考证,因为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施先生引用唐太宗和李白的文章,认为“风烟”即“风景”。唐诗欣赏更注重的是文学分析与鉴赏。施先生是中国现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因此《唐诗百话》里的文字既有诗人内心世界的呈现,又有文学作品的优美文笔。
当年我读硕士的时候,我的导师邹进先先生将这本书推荐给我。参加工作以后,《唐诗百话》是我备课时的常用参考书。后来,我成为了硕导,又将这本书推荐给自己的学生。这里我将它推荐给读者,希望在它多维度的讲述空间里,让你充分感受和体会唐诗的诗意与魅力。
推荐书籍《唐诗百话》
《唐诗百话》是著名文学家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唐诗研究鉴赏佳作。该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以来,深受海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
全书正文共篇,以唐诗讲解和专题两大部分相结合,将唐诗的讲解与唐诗创作方法,历史知识的介绍相结合。该书体裁既有宏观的诗史的梳理,又有诗体流变的辨析澄清,更有诗情文意的体贴品评,还有历代唐诗疑难问题的独到见解。全书有识见、有考据、有性情,被誉为一部“唐诗百科全书”。
新闻多一“点”
群力战“疫”:向“重症”发起总攻
速看!“龙江健康码”申请全流程
我们的城,终将和春天一起明媚
记者:董云平
编辑:王雪梅
责编:李志达
统筹:王巍李国玉
监制:刘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