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应该燃与著名学者乐黛云先生一起走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年3月26日14:30-17:00,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先生将在北京大学举行新书《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发布会暨学术人生分享会。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将与国内诸多媒体一起直播这场发布会(戳这里看直播),请读者与钱理群、洪子诚、陈平原、王守常等著名学者一起,走进乐黛云先生的不凡人生。

《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是乐黛云先生的回忆散文集,也是她的自传和心灵独白。

全书共分九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以及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教学岗位。

五十岁的她,在一般人以为“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了重新开始。此后,她重新焕发学术活力,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开拓中披荆斩棘,取得了斐然成就。

九十年历经沧桑,却始终坚韧如初。乐黛云先生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真情实感、真切体察用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不禁令人掩卷深思。

#童年#

父母常以《浮生六记》的男女主人公自况,《闲情记趣》一章也就成了我的启蒙读物。那时候,生活真好像是一首美丽恬静的牧歌。然而,经过多年之后,回想起来,倒也不尽然。

#北大时光#

废名先生讲课的风格全然不同,他不大在意我们是在听还是不在听,也不管我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他常常兀自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

上他的课,我总喜欢坐在第一排,盯着他那“古奇”的面容,想起他的“邮筒”诗,想起他的“有身外之海”,还常常想起周作人说的他像一只“螳螂”,于是,自己也失落在遐想之中。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类型的讲课和听课确实少有,它超乎于知识的授受,也超乎于一般人说的道德的“熏陶”,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应”和“共鸣”。

#苦难#

我想那支撑我坚守的原因就是一直滋养我的、来自中西文化的生活原则和道德追求,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教导,正是这些原则帮助我度过了那些因难于索解的迷惑而痛苦的年代。

#研究#

世事纷繁,本无头绪,我想任何研究都无非是有意无意地根据某种主观的线索,尽量客观地将杂乱无章的现象串联起来。

#比较文学#

长期从事比较文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我深深感到如果我们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就必然处于二十一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

#季羡林先生#

世间果然有超乎生死荣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智者吗?回答是“有”,先生就是。

#志向#

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我努力做着,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选择#

生活的道路有千万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却只是其中之一。转化的关键是选择。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