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立人丨读浮生六记,也是读我们的l

浮生六记

第十八期“读立人”读书会

主办单位:文泉杂志社、读立人工作室

(本文系本场读书会的语录整理,约七千五百字,读完约需十四分钟)

预备备

四月九日晚上七点,文泉杂志社第十八期读书会于研究生院的智慧教室顺利举办。是日下午,长沙久违地与朗朗晴空相遇,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分外温暖和惬意,一扫连绵的阴云和积郁已久的坏情绪。筹办人奔走在走廊上,不禁感慨:“读书会选的是什么吉日良辰!”参与读书会的同学陆续到场。随着主讲人朱泽宝老师的入座,读书会正式......诶还没有开始。朱泽宝老师朝着筹办人嘱咐道:“筹办人你办事不到位啊,买来的零食都不够大家吃。限你十分钟,再去买些菠萝蜜回来。”筹办人奔走在走廊上,不禁感慨:“出师不利啊!”

一切就序,《浮生六记》读书会遂正式开始。朱泽宝老师以设问式的话语,汇集文史哲的知识,简要地还原沈复的求职之路及社会背景。他尤其强调,读文学专业,不应只读文学书,历史、哲学都应旁涉。文学研究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读一篇文章,一定要知道这篇文章体裁如何,形式如何,因为很多史料会骗人。这也印证了“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道理。

浮生之义

朱泽宝:“沈复生于苏州的小康之家,苏州是清朝最为繁华的地方,不仅是经济最发达,文化也相当繁荣。清朝科考,苏州中的状元最多。《觚賸续编》记载,某一次各个地方的举子赴京参加科考,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苏州人汪琬趾高气扬地说到:‘我们家乡特产状元!’”大家都会心一笑。“但这确乎是事实。仅清代一朝,苏州就考取二十多个状元。沈复没有正经工作,大多数时候都在玩,比如说‘闺房记乐’、‘浪游记快’。值得注意的是,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提到他以幕僚为主业,通俗地说来,叫作师爷。沈复才气不俗,文章精妙,他为何要做师爷?”

“大家想一想,今天考清华北大难吗?”大家纷纷点头示意,表示很难。

“特别难对吧。但考进士所录取的比例比清华北大要低得太多太多,三年才录两三百。沈复是乾隆嘉庆年间的人,而清朝的人数到乾隆年间将近三亿。再者,清朝的文化积累丰厚,读书相对方便许多,也就导致读书人非常之多。他们当中很多人所走的很可能是蒲松龄的那条路径,考到最后就一秀才。所以沈复不去做官,一开始就是不得已的。这是他能做的最正确的选择了,考科举风险太大。”

“沈复所做的幕僚,如果跟蒲松龄相比,实在是多得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幕僚的不稳定性太大。长期的往返奔波导致沈复收入的不稳定。沈复很多时候靠典当过日,很正常,这就是普通人的现象。沈复在‘浪游记快’里边还讲过自己经商。滚滚红尘中有许多不堪入目之事,沈复又是书生文人脾气,他与陈芸的逞口舌之快的言语也能够证明这点,所以他受不了官场。这是他的原则。”

总的说来,沈复从事幕僚一行,已是他所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了。时代之困境与书生文人的脾气,共同促使沈复既与官场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又规避他所不愿见到的肮脏之事,转而寄情于游山玩水,与陈芸恩爱如故,退居到自身所能掌控的日常生活中。据陈毓罴先生考证,《浮生六记》写于沈复四十六岁,坎坷一生尚未到头,却已历经妻离子散。执笔时,随使团赴琉球,起航放洋,眼中尽是茫茫沧海。或许不难理解,为何沈复要以“浮生”二字概括自己的一生。所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而“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大家对“浮生”二字,也有独到的看法:

“生如一叶之飘萍,李白于桃李园宴从弟,沈三白于沧浪亭萧爽楼宴宾客,是叶叶飘萍,相逢互掠起波纹便生情趣,此谓为欢。而三白逢妻早亡,李白赐金放还,是一叶飘萍,天意使之沉浮,此谓‘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浮生或即一梦沉浮。”

“浮生取李白诗人生如梦如幻,如电如尘,欢乐转瞬即逝,痛苦长久不去之意。沈复和妻子陈芸极恩爱,夫妻之情流露笔端,又箪食瓢饮,无直步青云之志,有闲云野鹤之情,但作为封建社会的天,并不遂人愿,虽伉俪情深,仍不免漂流四方。”

“我认为‘浮生’二字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一种戏谑说法,它比任何表达过往或人生的词语都更具表达内涵。‘浮生’二字里,包含的有如沈复最初时新婚燕尔两情相悦的快乐,也有后来生离死别白发人送黑发人爱而不得的苦痛。”

朱泽宝老师又是如何看待“浮生”二字的呢?他认为,“浮生”有两层意思,一则无常感。人世间一切如梦一样转瞬即逝,自己在梦里盼着好事成真,但是梦醒了。二则渺小感。如苏东坡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在茫茫宇宙间,什么都不是。沈复写《浮生六记》时已过中年,对前途不寄太大的期望,所以才回顾这一生,有哪些东西值得纪念。而我们共聚于此,品读《浮生六记》,最大也不过二十出头,来日方长。按照朱泽宝老师的话来说,他稍长我们十二三岁,已过而立之年,作为长辈,可以与我们谈谈人生了,谈谈自己曾经最开心的、引以为豪的事情。

一生所求

朱泽宝:“最让人觉得开心的事情,就是小时候的温暖回忆。读一本书,能够昏天黑地地把那本书看完,不知疲倦。十岁的时候我在乡下,跟我爷爷住,给爷爷放牛。家后面的山下是一片好大的草原,草原有小溪,溪里有石头,我就在那一边看牛吃草一边读书,读《三国演义》、《红楼梦》。夕阳西下,我骑着牛回家。夏天的夜里,我像闰土一样看着瓜地和星斗,当然我们是防着刺猬,那个时候非常幸福,我觉得这辈子就应该这样过了。”

“我想起罗素说的一句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如果走到暮年,到沈复这个年龄,功业和期待已尽,这辈子已经值了,最开心的不是做官与挣钱,而是曾经最温暖的东西。所以为什么沈复会在《浮生六记》里省略很多内容?第一他不愿意写,第二囿于书写方式的遮蔽。比如说刚读‘闺房记乐’,你能想象沈复和陈芸两个人的闲情逸致,是在家庭遭遇变故的背景下发生的吗?完全想不到。‘闲情记趣’一卷,他跟他朋友在萧爽楼很开心,读到‘坎坷记愁’才知道,原来是被他爸爸逐出家门、在朋友家里寄住的情况下出去了。这是古代文人记事常用的手法,叫作‘互见法’,常见诸《史记》。”

“不管如何,做一个有真性情的人吧。如果泯灭真性情,一昧地追求功利,会很累的。大家一个是要有信心,再一个是要有底线,不然等到最后晚年,撰写类似于《浮生六记》的回忆录,留下来的可能都是面目可憎的苦难。”

谈完人生,大家各抒己见,针对《浮生六记》中个人与时代的际遇、沈复的出世与入世、长子的身份和家庭地位,阐发具体的思考与见解。娄上同学指出,一个人如果太超出世外,进而脱离世俗体制,很可能会遭遇更多巨大的压力,也会面临一种非常潦倒的结局。沈复不仅是借《浮生六记》回忆与陈芸的生活和其他逍遥浪游,还试图警醒后人。另外,他还认为,沈复作为一名长子,按道理应该分家,自己开展事业,他却一直与父母生活。

情与爱与家

朱泽宝:“古代讲究几世同堂。你如果表明家族兴旺,你就不能分家。有变故才分家。沈复被赶走是家庭变故的象征。”

娄上:“他作为一名长子,按道理应该肩负起家庭,可我觉得沈复在生活当中,有做得不够的地方。特别是他的儿子和女儿很惨,流离失所,当童养媳,明明他家庭很好。”

朱泽宝:“是的。沈复作为一名丈夫和父亲,是不大够格。”

徐浩开:“但沈复的家庭环境本身就不太好,即使沈复父亲认为他们是‘衣冠世家’。”

陈子阳:“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陈芸不善于处理家庭的关系,她与婆婆不算亲近,妯娌之间也有矛盾,也被弟媳离间。沈复不会主动跟父母亲近,导致与父母离心。再加上父母可能会偏疼小儿子。陈芸的家庭也不太好,自己的孩子也活不太久,我感觉有多方面的原因。”

朱泽宝:“第一,生活中没有那么多顺心如意与理所当然。虽说沈复是长子,但是看到弟弟善于争夺和损人利己,他没有办法。沈复有那么多的朋友,朋友境况比沈复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沈复能把这些事情记下来,证明这些朋友是很有能力的,而且后来提到石韫玉是状元,很有资本资助沈复。第二,沈复出生于小康之家,衣冠士族,这点没有问题。他倒霉的地方在于,家庭多变故,没有强大可靠的家族作为后盾。所以沈复就是一位有才气但很普通,而又沉沦于社会底层的读书人。没有《浮生六记》,我们都不知道沈复,也不知道他的朋友是谁。他在乾隆年间以一种普通的方式过完了普通的人生,只是如此。生活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无奈。”

“这本书的意义,不是让我们从现实的角度去衡量沈复的生活。而是他把自己一生中回忆起来的东西有选择的记述,与我们分享,就这么简单。”

《浮生六记》不单写沈复坎坷的一生,对于陈芸,也着墨不少。陈芸作为沈复之妻,个人魅力之深,甚至被林语堂称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言之虽过,但她的持家、体贴、细腻、情调,却是无法否认。可是朱泽宝老师提醒我们,沈复对陈芸的外貌描述是值得注意的,这不仅有助于建构陈芸的形象,也能够借此了解沈复的用意。

朱泽宝:“她的挚爱,她的沈复是如何描绘她的长相的?‘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鞋而已......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从描述上看,和《红楼梦》中哪位女子很像?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沈复读到《红楼梦》的可能性有多大暂且不论,但探春与陈芸两人却如此神似。探春处事、办事能力很强,比贾宝玉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陈子阳补了一刀:“贾宝玉身边的每个女子都比他强。”

朱泽宝:“也不能这么说哈。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是贾宝玉这个形象,文采奇高,处事才华略逊一筹。芸娘和沈复相比,前者办事能力颇高,很多事情办得很漂亮。沈复在《浮生六记》里最喜欢耍嘴皮子功夫,很多时候喜欢开芸娘玩笑。但有一个问题,《浮生六记》是当回忆录写的,沈复没想到它传世了,还成畅销书了。大家都知道他挚爱的芸娘长什么样了:‘唯两齿微露’。古代的牙和齿是不一样的,牙指牙口,齿指牙根。所以这样来看,芸娘有点龅牙,牙齿没有那么美观,这是芸娘外貌上的一个缺点。”

“可,如果爱到深处,这些缺点你真的会觉得就是可爱。实际上,清朝有一种非常泛滥的小说写法,《红楼梦》批判的才子佳人小说。凡是一个女孩子就是闭月羞花。《脂砚斋》在《红楼梦》有过这样的两句话:‘可笑近世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廋,西子之病。’好比整容。整容更多是为了取悦那些贪图美色的人。真正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你有那么一点的不完美而不喜欢你。”

“从家庭处事的角度来看,陈芸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有封信被她公公看到了,里面提到了‘令堂因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翁病稍痊,宜密嘱姚托言思家,妾当令其家父母到扬接取;实彼此卸责之计也’。‘令堂’是什么意思?‘你妈妈’的意思,把她当外人来看待。‘老人’呢?‘老头子’。在那个时代,这种措辞是很冒犯的。沈复对这个事情的态度呢?没有说,这点很好。至少《浮生六记》里,他没有指责陈芸,丝毫没有埋怨之态。在座的男孩子都应该学到这点,当处理对象的事情时,你可能觉得不爽,但不要轻易指责,指责是最于事无补的一件事情。男孩子,需要学会包容。”

从“肤浅”处讲起,我们层层递进,深入沈复对陈芸的感情。为何陈芸去世后沈复还要纳妾,为何陈芸的家庭社会地位之低,为何沈复要写下“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以作前车之鉴,又为何沈复在“闺房记乐”、“闲情记趣”中处处设伏笔暗示与陈芸的诀别?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王频:“‘坎坷记愁’一卷,写到陈芸去世之后,石韫玉赠他一妾。《项脊轩志》也是归有光妻子死后写的,写完了他又纳了一个妾。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也娶了薛宝钗。可是用情至深,创伤如此之大,又怎么面对过去的感情?”

朱泽宝:“这个其实是人类精神的内在困境,古今中外都有矛盾的局面。”上升到人类的终极关怀,大家都莞尔一笑。

“但这就不是《浮生六记》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古代文人,刚写下情深意切的词,转身就跟另外一位女人鬼混去了,最典型的就是元稹。明清时期有一种社会现象,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明清时期有大规模地表彰贞洁烈女的行为,要求女子即使做不到殉夫,你也要守节。但明清时期也有好多男性,妻子死去就终生不娶,我们称作‘义夫’。这个终究是人性的问题。”

“沈复虽然津津乐道地记载了他跟船家女的风流往事,甚至还和船家女一起喝酒、调笑。但是最让他魂牵梦绕的,肯定还是陈芸。毕竟沈复在船上首先要找江苏的,江苏的女子才能入他的眼,所以他心里是有芸娘的。他在广州的种种举动,并不妨碍他对芸娘的感情,这是他的逻辑。古人娶妻是个复杂的事情,除了感情外,一则考虑传宗接代的需要,二则考虑子嗣。你不只属于你自己,而属于整个家族,你要对整个家族负起责任。很多时候,我们要对这样的现象持宽容的心态,不能用我们现代人的至死不渝的要求来看待古人,那样太苛刻。而且沈复必须要接纳石韫玉给他的小妾,哪怕是为了照顾也好,哪怕是传宗接代也好。”

陈子阳王频:“《红楼梦》有说到:‘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防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朱泽宝:“确实是如此。所以古代续娶是个很正常的现象。我们看到沈复续娶,可能会特别不忍,但我们还是得通达地看,尊重他的选择。”

娄上:“我感觉陈芸以及其他女性,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低。陈芸外出看风景,都需要男扮女装。明显那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而且沈复明明都那么穷了,还要去续娶一位小妾,可见小妾的境遇。要说陈芸的幸福,可能就在于她确实找到了一位尊重她的丈夫,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难得的。陈芸的个人素质也很高,我觉得她就像一位现代人,她在现代会是一位非常典范的形象。陈芸很适合生活在小家庭了,如果她生活在大家族里,反而不适合,大家族应该像薛宝钗那样的。”

朱泽宝:“说得很好。实际上,像陈芸这样的女子,任何时代都有,她的幸运就在于遇到了沈复,能够把她看起来逾规逾矩的事情给记录下来。女扮男装看庙会,写得很精彩。陈芸的确适合在小家族里,大家族适合薛宝钗那样的人。‘闺房记乐’也提到芸娘刚过门时,沈复说过这样的话:‘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跟《红楼梦》里的秦可卿很像,老的小的都想得她的好。这实际上是大家族中对儿媳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中国社会中,思想层面没有经济层面变化得大,婆媳关系很难处,根源就在这种要求。”

“沈复在芸娘死后有一段话,特别让人难过。‘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这是沈复用付出爱人的代价悟出的道理。你们如何看待这句话?这份道理有几分对?”

有同学说:“我觉得这是沈复对他自己的一种开脱吧。‘当时要是不是那么情深义重,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那么痛苦。’”

朱泽宝:“我其实都明白的,这就是沈复的‘凡尔赛’。”大家开怀大笑。“‘我为什么这么早失去了她,可能是我太爱她了吧。’一方面悲痛,一方面在表现他们的爱。互相被对方厌弃都可以白头偕老。”

生活与文学

“人和人交往,其实就是缺点不断暴露的过程,接纳一个人,实际上是接纳不完美。结婚也好谈恋爱也好,说实话都是选择的过程,也是妥协的过程。不可能找到一位事事都顺心的人过日子。他/她必然有自己的性格,必然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必然有跟你处关系的一个方式,可能会让你有些难受。要么慢慢接受,要么放弃。我们都是芸芸众生,是真诚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普通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妥协不代表只有忍耐一种方式。我们不忍,我们发泄,‘不破不立’,我们将今天对他人的不满统统甩出去以后,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一天,不仅有当初的喜欢,可能还有愧疚感,还有补偿感。这就是为什么相视如仇仍然能够白头偕老,这是我的经验。”

“沈复,从‘闺房记乐’就一直写到一些悲兆。这是清朝,乃至于整个古代文人普遍有的一种想法。就像写八股文一样,讲究起承转合,讲究伏笔照应。八股文在明清时期倍受诟病,但大部分人都要学它。八股文的写作思维深深地嵌入了文人的脑海里。所以他回忆往事时,他也在埋伏笔,当然这些伏笔很多是假想出来的。比如‘锦囊佳句’一说,提‘锦囊佳句’,就跟芸娘的生死划得上关系吗?不会的。”

“假如同学们回忆起今天这个星期五的晚上,本来没有课,还跟一位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聊《浮生六记》,不能回宿舍里刷剧、吃东西,这是不是就预示着你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中间都没有一个闲暇的星期五了?”全场爆笑。正巧,有位同学因事而暂时离开了读书会,朱泽宝老师幽默地补充道:“噢没事的没事的,大家可以去过闲暇的星期五。”

“我的意思是,沈复抱着一种沧桑的心态在回忆早年的时光。我们可以理解成悲凉的心情,但我们不能把悲凉的心情与偶发事件扯上关系。”

随后我们聊到《红楼梦》,聊《红楼梦》之人物如何在当今世界存活。又谈到封建大家庭的瓦解与女性地位的提高,还谈到古代男性文人多软弱,以《诗经》为例,有“弄璋之喜”、“弄瓦之喜”一说,足见男尊女卑之地位不平等。

朱泽宝:“沈复平时在和陈芸交往,聊文学,聊李杜,谈各家诗风的不同。陈芸说更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还说白乐天是她的启蒙老师。沈复在这里边说的全是当时公认的观点,没说自己独创的,那为何要在里边聊文学?你说《浮生六记》是在海上写成的,可那个时候谁愿意出海啊?谁愿意奔波万里去一个化外之地呢?他还是很苦,在这么苦的生涯里,回忆起文学,回忆起跟他妻子的对话。”

徐浩开:“海上认识的人比较少,所以这种回忆就是一种慰藉吧。”

朱泽宝:“是这样。我觉得我们中文系有一个好处,保持读书的习惯,积累阅读的底子,人到中年不大可能会有精神危机。文学充实生活。从处事能力来看,沈复不是成功者。从精神世界上看,可以高于陈芸的,就是他那点文人的才华。因此跟她讲诗,讲文学常识时,有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还有关键的一点是,诗、词、传奇,不仅仅是我们所读的一本书而已,它已经融入了生命。你与它相处,可以让精神升华,会觉得生活很有意思。就我个人体会来说,很多事情我都忘记了,但我会记得我和我朋友通过一些诗词开的一些玩笑,起的一些绰号,让生活充满温度。就好像你们两个人在那边谈论文学,却又不只是你们两个人,而是与古人大文豪相互动。读书的目的,第一个是反思时代,第二则是认清自己。大家认真读过几本书,多参加一些读书会,还是很有好处的。”

文丨徐浩开

图丨孙林

排版丨李茹涵

审核丨车佳宁

树深时闻泉

湖南大学文泉杂志社

uan

投稿邮箱:hunandaxuewenqua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