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一滴墨在空中化开高科技材料让昆曲

图说:《浮生六记》现场主办方供图

用高科技的现代材料将传统戏曲意境之美发挥到极致,这是昆曲《浮生六记》带给观众和戏迷的惊喜。昨晚,首轮只此一场的《浮生六记》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这台审美高度统一的新昆曲作品,植根传统又兼顾时代审美。云遮雾罩的“梦”中,镜框式舞台层层叠叠,如同时空隧道,缓步走来的是沈复梦中、笔下美貌又富有情趣的完美妻子芸娘,这也是现代人最为渴望的平凡生活的小幸福。

为了解舞台“美景”背后的秘密,记者特地采访了担任此次舞美设计的中戏舞美系主任博导张庆山以及服装设计赖宣吾。

飘纱“尽在掌握”

整部《浮生六记》的舞美理念围绕一滴“墨”展开,时而是水中化开的模样,时而是晕染于宣纸的模样,空中“漂浮”的色彩变换的纱,让这“墨”更为立体和具象。而高科技装置则帮助“墨”在三维空间中得以肆意“伸展”,跟随演员的情绪慢慢转换。

“飘纱”在现代舞的舞台上呈现并不少见,但运用在传统戏曲中,却很特别。早些年,人们用鼓风机和灯光打造仿佛“漂浮”在舞台上永不落地的纱,可以模拟火或者代表其他意象,但这纱飘的角度或者形态都不可控。而在《浮生六记》里,技术团队运用十多个特殊装置,让飞纱流动的方向、形态甚至律动都“尽在掌握”。

图说:翻飞的飘纱主办方供图

大幕拉开,扑面而来的就是一幅巨大的流动的“中国水墨画”,“浮生六记”四个字时隐时现,凸显的是中国文化中最难捕捉也最让人心醉的“意境”。为让墨色山水“流动”起来,张庆山运用的是半透明的软玻璃,其上着色,随着灯光流转就有了“行云流水”。而“浮生六记”四字镂空,面光和背光的转换自然就有了观众看到的“若隐若现”。

图说:洒金箔的纱罩主办方供图

因是“梦”,梦境的打造自然和现实隔着一层,演员出场时,最先掩映在洒金箔的纱罩后,事实上,这是一种特制的铁质软丝网,能固定熨帖地包裹住镜框舞台“不露痕迹”。揭开看似“奇幻”的舞美布景,更多是现代材料的巧妙运用。张庆山说:“我们要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戏曲之美,舞美要做的就是尝试用更现代的材料让这美发挥到极致。”

“雾系”服装唯美

人们之所以陶醉于这梦境,服饰所打造的色彩世界是另一功。走入《浮生六记》的后台,你会被一排排映入眼帘的“雾系”服装迷住,无论是粉红、粉蓝或是灰紫、天青,难怪穿上这些服装的演员都像是从云遮雾罩的山水画中走出来,带着一种朦胧又迷离的美。

图说:芸娘与沈复及半夏主办方供图

服装的设计和剧情走向相辅相成,最初不知芸娘是人是鬼,用的是冷冷的蓝色基调,随着回忆中欢愉色彩渐浓,服装颜色也回暖,从紫色到粉红。赖宣吾告诉记者,为不妨碍表演,又能拉长演员线条,此次服装有别于传统的H型设计,而是采用A字型设计。此外,为柔和颜色的生涩,凸显质感,服装设计最少的有三层,最多达五层。从最里层小刺绣点缀,到有垂坠感的丝缎,再到最外层纱质外套,层层叠加还要控制衣服的重量和柔软度,不能影响演员的施展。

值得一提的是,《浮生六记》结尾时,从梦中走来的芸娘穿了一件有拖尾的裙,裙尾大约有1.5米,在昆曲舞台上也难得一见。

图说:《浮生六记》剧照主办方供图

马上评|聚力

长三角四地共同孕育了江南文化,他们各有特色却又同根同脉、相通相融。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的共通或许需要时间的磨合,而唯有文化有着天然融合的属性。因为早在诞生之初,他们就一脉相承。

在这部刷爆朋友圈的《浮生六记》的中,能看到几路人马的身影。作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它由上海大剧院出品,联合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联合制作。主创团队中既有来自江苏的青年编剧罗周以及江苏省昆的优秀演员施夏明、单雯,也有来自浙江的青年昆曲演员由腾腾。

这一由上海大剧院“搭台”,聚集长三角文艺力量共同打造《浮生六记》,或将成为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让优品精品能在更广泛的领域中选择最合适的人才。(朱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