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平淡生活里的相濡以沫

少年心中有江湖,侠之义气,敢爱敢恨。人在年少时,总期待美好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誓言充斥着脑海,少年心中更有一个江湖梦,做一对浪迹天涯的神雕侠侣。

人在少年时,总向往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恋最美的人,喝最烈的酒。那时候的爱情,没有所谓的金钱利益,没有门户,只是单纯地喜欢那一个人。某一瞬间的回眸,时间就定格在那里,从此,记忆里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脑海里。

年少的爱情,纯粹的是永恒。从一开始就想象着未来一起生活的样子,未来的所有规划,都是关乎两个人的。可是现实却总爱捉弄人,真心相爱的人却走不到最后,成为心中永远的遗憾。而那些曾经设想的所有未来,一起实现的却是那个不怎么相爱的人。至少,对于初恋来说,少了一份最纯真的爱,只是单纯地喜欢,喜欢他的一切。

朱生豪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描写的是世间最为平凡的爱情,细水长流的感情生活。没有太多的惊喜和感动,有的不过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相守,一个月三十天的粗茶淡饭,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循环往复。

朱生豪与宋清如苦恋10年,结婚2年。才子佳人,柴米夫妻。这八个字是当时民国多少才子佳人的写照,倾城之恋不过尔尔,我知你灵魂的重量,愿和你一起承担。岁月的时间或长或短,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尘世如何艰难,我在你心上,我在你身边伴你一日三餐。

如果我们能获得长寿,等我们年老的时候,我愿和你卜邻而居,共度衰倦之暮年,此生之愿足矣!

深情来不及久伴,相爱的人总被命运捉弄。十年相识相恋,走过星海风月,挨过了战乱时期的异地恋。一日一书信,三日一书信,成了日常生活的必要程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不写,恍如隔世。如果注定情深不寿,那我将用我的深情,换你的永远健康。

你说过你希望将来,因此我希望你将来能到我坟墓上看我。

朱生的心愿终究是实现了,上天待他好的就是让他爱有所得,长达十年的书信往来,两个人的交心倾诉。那些缠绵的情意,在不能见面的日子里,总在书信,笔尖,纸页,字里行间流转徘徊。

他英年早逝,可以说含恨而去。最深爱的妻子,刚满一岁的儿子。最是幸福的时候,悲剧就接踵而来,上天给了朱生最好的妻子,却不让他相伴,心中的怨恨不言而喻。

他的爱终究没有错付,宋清如终其一生独守朱生豪,抚养儿子,死后也合葬在一起。生前没能陪你走完余生,死后到你的墓里看你,再续前缘。

朱生豪与宋清如合葬的墓志铭,是朱生豪写给宋清如情书中的话语,没有太多的热烈,只有平淡真挚。“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在情书中,朱生豪自己一个人就设想好于宋清如的往后余生。世事总不尽如人意,宋清如在朱生豪死后,继续完成亡夫的心愿志趣,常写诗怀念。

爱情藏在风花雪月里,处在柴米油盐里。生前,你为我写尽情书,死后你活在我心中,常常为你写墓志铭在我的心上。在朱生豪和宋清如的爱情里,看到了最模范的异地恋。在他们生死相隔后,品味出忠贞酝酿的“不朽”。

世间最难得的是一见倾心,又相互倾情。朱生豪这短暂的一生,因为爱一个人,活在了一个心上,从此,他伴随着爱人活着而活着。在他爱人死后,他又活在他的诗作里,活在莎士比亚的译作里。

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不过是因为曾经拥有,失去之后回想再对比,更显心酸和悲痛。这份感情的刻骨难以忘怀,并不是有多么地好,只是因为此生再难拥有如此的相爱状态。刚好的一见钟情,恰到好处的相互沦陷,彼此最美好的年华里拥有最好的彼此,这是千金不换的。

如果说朱生豪的情书,平淡中夹杂着幽默,无聊中是可念不可说的思念。但这一份情,终究有人回应,心上牵挂的人回应真挚的话语,抚慰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

同样以情书闻名的沈从文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起于沈从文的一见倾心,不过是单相思,苦苦追求之后才换来美人的回应。

这份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条约。诗人的眼中,心里,总是把自己喜爱的事物美化,更添几分虚无。情话总离不开风花雪月,花前月下。对比朱生豪的情话,沈从文的情话像飘在空中的云,热烈的情绪里,放飞的是情怀,却没有牵住生活的那根绳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句情话是沈从文众多情书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句。热烈的感情下,是一颗求而不得的心,那颗心又是低到尘埃里。

沈从文的情书传递出的是满心的热烈,感觉却是空空的,可以想象到那种美好的意境,但真实中终究虚幻。也正是这个原因,张兆和知道沈从文并不适合自己相守一生,至少不能一起负担生活的柴米油盐。

而朱生豪的情书,总是在写一些无聊的事情,经常性是大男生的撒娇卖萌口气,在平淡生活的点滴里寄予爱情。在梦里,在失眠夜,在工作时,总在交代自己无聊生活时,掺杂自己那一颗深情的心。他所爱的人也爱着他,得到心灵的交往和慰藉,也就抚慰了艰苦失意的生活。

沈从文在追求张兆和的道路上,把自己放在很低、很卑微的位置,那个高冷,不愿接受他的爱意的人,被他美化,神化。这种不对等的心里状态,注定了两个人不能心有灵犀,成为灵魂伴侣。张兆和在跟沈从文生活了一辈子,生前也并不了解自己丈夫沈从文是个怎样的人,直到沈从文死后,翻看书信书札,才开始慢慢地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丈夫。而这一切,似乎都没什么意义了,只是徒增活着的人的悲痛。

在一起的两个人,并没有做到心灵的交往,理想的爱情很美好,不过浮云一梦罢了。生活观和心灵契合的人,却不能长相守,短暂的爱恋,长久的别离,两个人的回忆一个人承载,这是对相爱的人最无情的报复。

倾城之恋,不过浮生一梦,岁月过后,斯人不在,尘世书信却被代代传诵。

《浮生六记》里沈复和第一任妻子的陈芸的爱情,堪称古代恩爱夫妻的典范,从小青梅竹马,情深根种。虽然在芸儿死去后,也续弦,却并不影响他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保留着彼此之间的所有美好的回忆。思念和感情,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不复存在。一个人的心里放着另一个人,那个人即使死去了,也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回忆太美好,现实太凄凉,点滴的瞬间,是斯人的回眸微笑,化成一字一句,书写情深似海。两个人活出的精彩,却要一个人在悲痛的现实里回忆甜蜜的曾经,在孤单中书写团圆与幸福。

沈复在妻子死后,也曾落寞悲戚,心痛万分。死去的人可以撒手而去,而活着的人却要承受两个人的回忆,和留自己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种种,想来,这才是生死相隔的悲哀。

自芸之殁,一切世味皆生厌心,一切世缘皆生悲想,奈何颠倒不自痛悔耶!

钱锺书和杨绛的婚姻生活,为多少人津津乐道,满含羡慕。自由恋爱,一起海外留学,相互照顾扶持。钱锺书写小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杨绛教书翻译外国书籍,辅导女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有各自的工作,不相互打扰,又相互依存。

因为《围城》,懂得钱锺书的幽默,更感叹他对于婚姻感情的透彻理解。杨绛晚年时书写的《我们仨》,让我们看到名人的普通日常。他们也需要操心一日三餐,孩子的教学,也要处理家庭琐事,人情往来。在人际交往上,他们也多处碰壁,事业生活也总不顺心。但他们之间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相互支撑扶持,一起走完余生。

世上的婚姻无非分为三种,一种相爱相守,一种无爱相伴,只为了苟且生活,还有一种,彼此深爱,却要相隔天涯,遥望明月寄相思。很多婚姻始于爱情,却毁于生活。杨绛和钱锺书的婚姻,却是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下,彼此间更有默契,就像两个齿轮,完美地嵌合运转

钱锺书早起做好两个人的早餐,杨绛则学习烹饪,准备晚饭。他们生活中没有明确的分工,却各自养成了习惯。在晚年时,相互给对方修剪头发,早饭后一起去楼下散步。这不是最浪漫的事,贵在平淡的真。

《我们仨》插图,钱锺书和杨绛

世间的爱恋大抵一致,幸福的生活总有其幸福的奥秘,不幸的生活不过爱别离,恨不能相守。每个家庭都有其相同的点和不同点。少则一家三口,多则五六口人,如果是大家庭,兄弟姐妹多,又在一起共同生活,那生活可就更为热闹,终日能听到吵闹声。这是人口的差别,另一方面的差别在于待人接物,处世理念上,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人生海海,千家万户都是大同小异。

《我们仨》没有什么浓情蜜语,情意绵绵,书写的不过最普通的三口之家的日常。他们相互传递的书信,也不过是写出自己所处环境下的点滴,他们之间最浪漫的事,就是用书信的形式记录下各自的见闻,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最亲的人不在身边,也能点滴了解清楚。

家人之间传递的书信,虽然没有恋人之间的情真意切,伟大而浪漫,难在一如既往,和积累普通的快乐,相聚时细数那“石子”,别有一番趣味。

钱锺书一家

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在虚空的梦境里,书写的是现实的生活。做了一个梦,梦境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邮给远方思念的人看。好像自己不曾一个人做梦,远方的爱人也随着他进入梦境。相隔两地,却时常把自己遇见的有趣现象告诉远方的的人,喜乐悲喜都知道。沈从文的情书太飘,朱生豪的情书却不像情书,更像一个孤独的怨男在发泄自己的情感,但那种情感是深入骨髓的爱,爱一个人,才会想让她知道自己所有的一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字一句都是情深入梦,那缓慢流转的年月里,心有挂念,终日抱怨时间长又长。在相亲相爱的日子里,总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爱情只是一瞬间,但那些关于爱情的传说和诗篇,却可以变成永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