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忆妻,得如此红颜知己,是沈复一生里最

一生一世一双,这在古代一夫多妻的制度下几乎不可能实现,可爱情这种千百年来便存在的感情,总会让不论身处于哪个时代的人,去拥有那样一份唯一的爱,沈复和他的妻子陈芸亦是如此。

沈复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出生在姑苏今江苏苏州的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平时喜欢游山玩水,擅长写诗作画,像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课文《童趣》便是他所写,小编至今还记得沈复写的一些句子,他可真正是把“趣”这个字写活了,据文献得知沈复曾以卖画为生,足见他画画的功底。

陈芸比沈复大十月左右,不仅是沈复的表姐也是他后来的妻子,这在现在就不能被看好的感情放在古代,遭非议的程度可想而知。两人从小就非常亲密,关系非常好。陈芸小时候便展露出她的聪明,学说话的时候听别人讲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这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过目不忘。也是因为这样的聪慧,陈芸才能在没有人教写字的情况下靠自学认字,陈芸她偶尔翻到一本《琵琶行》然后对着自己背诵下来的句子来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照,这样便能知道每个字的读音,也就能识字了。陈芸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这时家里没了依靠生活困难,但与沈复的关系依旧甚好。再大一点陈芸便学着做女红,做得娴熟了一些就给别人做一些针线活补贴家用。不仅聪慧还如此的孝顺贤惠,这在今天陈芸就是贤妻良母的最佳人选,这叫沈复怎么能不喜爱。后来到了成家的时候,沈复爱极了陈芸,不顾近亲的关系,不顾闲言碎语,不嫌陈芸家境,终是结为了夫妻,洞房花烛夜,两人言笑晏晏,亲昵调笑,好不快活。

陈芸能得沈复喜爱的原因可不止是因为她的各种特性,更是因为陈芸的喜好与沈复的达到了某种特别高的契合点。夫妻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心意相通,是兴趣无异。于沈复这样的才子来说,能和她举案齐眉的女人必定也得擅长诗词,喜好歌赋。那么前面说道陈芸聪明能识字、过目不忘,仅凭这两点可看不出来陈芸是否能进入沈复内心的最深处。可偏偏陈芸做到了,仅仅是在给别人做针线活儿之余便渐渐能通晓吟诗朗诵,她对普通女孩喜爱的珍宝视若无睹,反倒是如夫沈复一样对书籍画卷爱不释手,即便那些书籍保留下来的只是几页残破的书页也被陈芸视若珍宝。谈情爱时两人琴瑟和鸣,谈诗词歌赋时两人也能平分秋色,这样的女子,知己,让人遇到了谁不会珍惜,想想我们身边结婚了的,有多少人能如同他们一般心心相印

沈复还曾带着妻子陈芸在七夕互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图章相赠送,只是用来作为以后两人互通书信上刻章之用,独属于二人的亲密物件。俏皮的陈芸还同丈夫一样爱好在山间田野间游玩,可在古代女子的限制比较多,陈芸便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男扮女装,这样就能和沈复在一起,在外边独处,类似于今天的度蜜月。在那个封建时代陈芸就能有这么古灵精怪的想法,足见她的活泼可爱,也怪不得现如今的文学大师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可是如此恩爱的夫妻,并不为家庭和社会所容纳,不仅是因为家庭争夺财产的原因,更是因为封建社会里沈复陈芸这样的率真性子与封建守旧奉礼的世俗传统有冲突,沈复被世人看作是“玩世不恭”的败家子,而陈芸则是不折不扣的坏媳妇。因为不被公婆喜欢,二人一度被逐出家庭。但是沈复陈芸丝毫不在意,日子再艰难,他们的感情也不减半分,甚至因为患难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有种患难与共的味道。后来陈芸生病,因为贫困,陈芸心念家庭困难,一直到死也不肯就医,弥留之际的她只愿来生能和沈复再续前缘。这样的深情真可谓整个天地间也难以遇见。同样的,沈复在陈芸死后对她的感情仍无止境。最后以笔忆妻,写下自传《浮生六记》,其中详细记述了他和陈芸间的种种。包括,相知,相遇,青涩恋爱,婚后缠绵。

陈芸的聪明才华,陈芸的俏皮可爱,陈芸的温柔贤惠,陈芸对沈复的动情至骨的爱,这没一点都是沈复幸运的原因,有妻子如陈芸这般,沈复还有何所求?谁不想拥有这样的爱情?拥有了谁又忍得去割舍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那么多情爱故事里,唯沈复陈芸的爱情能让世人如此惊叹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