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80413/6502255_0.shtml搜狐总裁张朝阳曾说:我什么都拥有了,但我却陷入痛苦之中!年中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即使作为普通人,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也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尤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生活条件已经与发达国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压力也极度增加,内心的欲望时刻涌现不断攀升,人的身心时常处于疲惫和焦虑中。一如张朝阳所说:什么都有了,却仍然不幸福!进入小康社会的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陷井,生活越富裕,金钱越多,却越缺失一种东西——幸福生活的能力!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不等于拥有幸福生活。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幸福就是: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幸福是什么?幸福更多来自于精神层面,来自于生活中的琐碎日常,来自个人对幸福的感知能力。纵观今古之文人,有一类人他们就有能力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如春花绚烂,身陷泥淖仍能不忘仰望星空,艰难困苦中仍能谈笑风生云淡风清。大文豪苏轼那种历经贬谪流放,屡被政敌打压陷害,无论是身居富庶之地的浙江杭州还是困于毒瘴充斥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都能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的生存能力,跟他超绝千古的诗书画才华一样,都值得现代人大书特书。他的名号东坡居士,是因生活贫苦,不得不在被贬之地黄州东坡开垦荒土而得;他吃不起牛羊肉于是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他嗜酒,更痴迷酿酒,贬到黄州酿“蜜酒”到了海南酿“桂酒”,为自家私酿命名为“罗浮春”,还把其酿酒经验加以提炼、总结,著成《东坡酒经》。所酿之酒虽口感未必佳,且喝者多跑肚,他却乐此不彼,随时能从日常生活中体味到生命的真趣。他擅书法,贬到海南时,无好墨可使,于是尝试自己制墨,差点把仅有的几间茅草屋点燃。他爱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逢花对酒,开怀畅饮,常醉常醒。他赏月,时突发雅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些都不足以形容苏东坡的全部,用今天的话来总结“好看的人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东坡先生就是这个万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因为有了这样的灵魂,他才能在风雨跌宕的仕途和不断迁徙的生活中自得其乐,不仅文学上造诣非凡,且所到之处爱民如子,政绩卓著。三毛是另一个灵魂有趣会生活的人,她是那种在苦涩的沙漠中也能开出鲜妍花朵的人,读她的文字,总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生活热情和浪漫。北大教授张颐武曾说:“三毛的成就主要不是在文学上,而是在生活方式上。”三毛有一双特别会发现美的眼睛,是那种能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拥抱诗和远方的人。与荷西结婚时,荷西送的礼物是在沙漠里找到的一具骆驼的头骨,她喜之不禁。去法院做结婚公证那天穿一件旧麻布裙子,一双凉鞋,唯一特别的打扮是“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一个床垫、一张草席、一口锅、四副碗盘就组成新婚之家。自己粉刷了墙壁,用捡来废轮胎改成豪华坐垫,用铁皮和玻璃制作风灯……慢慢的,三毛把一个破旧的贫民窟改造成了艺术的宫殿,浪漫满屋。三毛和荷西的患难爱情,以及那种把艰苦的日子过得诗意浪漫的生活方式,成为多少文艺女性心中的白月光。《浮生六计》中的芸娘则可能是热爱文学的“直男”读者们心中的另一道白月光,虽然有人说《浮生六计》看得比《活着》还让人难受,但作者沈复与妻子芸娘在艰难岁月里互相慰藉扶持却是这本书里最温暖的色彩,林语堂曾评价芸娘,说她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在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充满情趣地生活。她能想出将草虫系在插花之间以显天然意趣;她将沙盆种扁豆等植物在屏风下,制作出“活花屏”让绿荫满窗透风遮日;她会用六只深碟摆出梅花意境的食盒;她会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荷花花心,第二天早上花开后取出,烹天泉水泡之;她会租用馄饨担子让夫君沈复外出郊游赏春能喝上热酒饮上热茶……昆曲《浮生六记》芸娘剧照芸娘虽不曾上学,却冰雪聪明自学识字呤诗作对,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喜欢读书论诗,“夜间观书出神,阅之忘倦“;她既恪守礼道陈规在公婆面前谨言慎行,又崇尚自由热爱自然,敢假借回娘家之名与沈复同游太湖泛舟饮酒;甚至女扮男装,与夫君同游庙会……这些有趣可爱的人古往今来数不胜数,但,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人呢?我想,除了个人的天性使然,更离不开诗书的开示与滋养。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气自华”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诗书不能改变人的容貌,气质没有具象,诗书真正能改变一个人的,其实是这个人的一言一行,他(她)超然于众的谈吐和行事方式。真正热爱诗书的人,不屑于谈论家长里短、不热衷八卦绯闻;他们常心怀天下却又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他们不求奢华显达却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享受。他们的幸福和快乐有时来自一段音乐的旋律、有时调和在水墨丹青里、有时氤氲于一杯香茗中、有时盛开于一朵娇花……他们用诗酒琴茶调和柴米油盐,彰显出与市井乡民不同的生活格调。普通人看这样的人过日子,有时觉得矫情,却不懂得这样的“矫情”却是幸福生活必备的仪式。《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但这些仪式成了日常,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的日子多了,生活就从此与众不同,幸福就源自这些与日常不同的时刻。被奉为“人间四月天”般美好的民国女神林徽因,即是一个讲究仪式感的人,据她的堂弟回忆:“林徽因写诗常常在晚上,要点上一柱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哦酿制佳作。”让诗意的生活代替物质的追求,让琴棋书画诗酒茶走进生活,用具象的方式增加生活的仪式感,让心灵在这些物道的生活中去悟得幸福生活的真谛,这些其实是当今社会人人都能实现的日常——只要你愿意。生活中有琴、有棋、有书、有画、有诗、有酒、有香,甚至有阳光、有雨露、有园林、有鸣虫、有春花秋月、有无边落木、有不尽长江、有朝露、有夕阳……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一卷书在手、我们就可以将每一个日子,过成诗和远方。一如陶渊明的诗,当我们有这样的境界,何时不幸福、何处不幸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