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并不是每个人的爱情,都充满“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爱情终归要融入生活,而生活终归要回归平淡,这样真实的生活,却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李白曾写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的一生如银河里的一粒沙,短暂的就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
梦里快乐的余温还在,斯人却早已离去。
02.
素有“晚清小红楼梦”的《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年。
说来真巧,这一年是曹雪芹先生去世的时间。
关于沈复,除了这部《浮生六记》,他的生平和经历,史书上都找不到任何的踪迹。
他大概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一样,默默无闻,但却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爱情,婚姻和生活。
一对寻常百姓夫妻俩的恩爱日常,作者却用细腻的笔触,向世人倾诉了他对妻子芸娘的一首诗,一幅画,一曲相思。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对恩爱夫妻的举案齐眉,嬉戏人间,以及作者对妻子西去的无尽思念和悲伤。
《浮生六记》里,爱情最朴素的模样,莫过于:布衣菜饭乐终身。
03.
沈复不是传奇人物,他的妻子芸娘也只是一个相貌平平,略懂文墨的小女子,一生命运多舛,体弱多病,四十不到就撒手西去了。
芸娘去世后不久,沈家遭逢变故,家道中落。
沈复只能浪迹天涯,通过各种谋生的办法来糊口。
浮浮沉沉中漫游的沈复,在身体抱恙,卧床养病时,回忆起和芸娘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那些前尘往事,勾起了对已故妻子芸娘深深的思念。
这促使沈福在病中写下了这本《浮生六记》,记录了俩人携手同行,共同走过的点点滴滴。
从书中可以窥见,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出生在苏州城南沧浪亭畔的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长期在江浙一带给官府做幕僚,家道还算殷实。
幼年的沈复,听从父命,向苏杭一带的知名文化人士求学,但大都是半途而废了。
他没有参加科举,也无功名。
长大后的沈复,先是跟随父亲在幕僚中工作,后来开始独立游牧各地。
04.
《浮生六记》把沈复的一生分成六个部分来叙述。
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
第一记《闺房记乐》,记录了是沈复和妻子芸娘结婚后的幸福生活。
书中从二人相识、订婚、洞房花烛夜,再到后面几十载的夫妻情事,将一对平常夫妻,夫唱妇随的恩爱情肠,逐一娓娓道来。
第二记《闲情记趣》,写的是夫妻二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闲情逸趣。
再一次印证了二人心相印,手牵手,的生活情趣和伉俪情深。
第三记《坎坷记愁》,描写了夫妻二人遭受的生活苦难和心酸。
古有云:患难见真情。
这一记中,通过沈复和芸娘的个性和性情的刻画,二人的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在结尾,沈复交待了芸娘客死他乡,沈复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漂泊生涯。
至情至深如沈复,读起来不免让人感到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
第四记《浪游记快》,主要描述了沈复在游览全国的经历。
文字中,透出一股少年时意气,经历新婚燕尔以及爱妻病逝后,心境上诸多细微变化。
不得不赞叹,《浮生六记》将乾隆年间,苏州一带的市井风物,绘成了一篇卷轴长画。
遗憾的是,这本书如同它的主人一样,一开始就沉默在历史的尘埃里,除了完整的前四记,丢失的后两记,至今下落不明。
但这不妨碍它成为明清时代,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经典。
05.
写完书后,沈复便一把丢下书稿,一个人去了山东,从此了无音讯。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光绪年间,一个落魄文人苏州城里的小书摊上,不经意看到了这本《浮生六记》。
没想到随手一翻,便让他叹为观止:
原来这世间,还有这样一对夫妻,能将平平淡淡的婚后生活,过得如同每天都在热恋一般美好。
得一此妻,夫复何求呀。
从此,《浮生六记》的名声不胫而走,阅读者遍地开花,极受苏杭一带才子佳人人手一本的畅销书。
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平生不读沈三白,读遍诗书亦枉然。
一直到民国时期,因为余平伯和林语堂的慧眼识金,才使这本书从清代的消遣读书,登上了大雅之堂。
俞平伯也是苏州人。
十多岁时读《浮生六记》,只“觉得可爱”。
到上海任教后,他专门将这本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再版印刷,并为其撰写了两则序文,发表在当时最热销的《时事周报》周刊上。
而文学大师林语堂对这本书也情有独钟。
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并在海外出版,使它有机会走出国门。
在给英文版序言中,林语堂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浮生六记》的重见天日,见证了这个世间,曾有过那样一个温柔敦厚的沈复,和明朗活泼的芸娘,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继续延续到婚姻生活中。
作者大概是饱含深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的,所以,读过的人都终身难忘,惊呼:这世间,竟然有这样可爱的女子,从此对芸娘念念不忘。
文中清浅自然的语言,让这本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像一朵清淡美妙的小花,一枝独秀。
06.
一部《浮生六记》,道尽了人间百般滋味。
季羡林说,《浮生六记》是一部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
沈复和芸娘追求的,是那心灵的自由,和你我之间爱情的绽放。
他们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越回味,越醇香,越动人,越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