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陆陆续续看完了,之前也写过一点点感悟。鄙人笔拙,只写出万分之一,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岂止那很小的一部分精神上的感悟。今天我想再写一写,以免以后忘记。正如沈复写的,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这本书的手稿,是被人在冷摊上发现的。于是流传至今,备受读者喜爱。想必这个发现这本书的人,也是个有趣味的人。幸得他的慧眼识珠,才让后人可以看到这样的著作。要不后人怎知这世上曾有沈复其人和他的一生呢?
乾隆年间,沈复生在苏州富裕体面的人家。
少年沈复随母亲回家探亲,认识陈芸,陈芸四岁丧父家徒四壁,以一己之力,赡养母亲和弟弟,供弟弟读书。沈复也见识到了她的才思隽秀,听人家讲一遍《琵琶行》就能背下来。在他看来,陈芸是一个胸中有笔墨,眼中有光彩的女人。于是向母亲求得了这门姻缘。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合,研习书卷,品花赏月等,过了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快乐的夫妻生活。在那个封建,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沈复能带着陈芸一起研习书卷,欣赏她视残卷如珍宝,不看重金钱的品质。带着她男扮女装游庙会,这都是相当难得的。这不就是两个人有共同话题和爱好,也是相互尊重吗?这样的爱,也许注定能够长久。芸想同沈复一起游玩山水,碍于身份,只能期待来世。二人约好,来世还做夫妻。喝完合卺酒,说一说今生的世,一顿粥的故事也得说个通宵。这样的爱,实在让人羡慕。
然而,早知道浮生若梦,恨不能一夜白头。沈复初识陈芸时,便暗地里担心她的福泽不深。在今日看来,算是天妒英才,和红颜薄命之意。在家因种种误会,被父亲赶出家门。夫妻俩从此过上穷困潦倒,捉襟见肘的日子。靠自己绣花卖画和朋友救济为生。其中有一段,芸娘生病时,家中没有银两度日。沈复去亲戚家借银两,途中没有交通工具,只靠双脚走路。天黑时遇到一个土地祠,他把上半身探进祠里,将帽子卡在脸上,腿则露在外边。极其困顿,就这样睡着了。看到这里我的心是颤抖的,多么困窘的处境。在外已经到了这部田地,然而他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叙事,并没透露出其他的抱怨。不知他写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留下眼泪。最终,芸还是病逝了。留下沈复一人,对着一盏孤灯,两手空拳,此恨绵绵,竟无绝期。他们也算是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被赶出家门后,他们相依为命,没有了往日的欢愉,沈复也没有贪图家中的富贵,跑去跟父亲解释或者跟芸撇清关系,而是选择跟她一起吃苦。人生,本就是酸甜苦辣组成的。他们两个,也是精神上的伴侣。
虽说芸的后半生过的困苦不堪,疾病缠身。她得了沈复这个知己,也是幸运的。芸逝世后,沈复在万丈红尘中没有了牵挂,便带着父亲遗留下的笔筒,砚台几本书,去游山玩水,做一个神仙般的人去了。
夫妻之间,开始最重要的是爱,后面再加上责任。志趣相投,互相尊重,还有彼此牵挂的爱。即使困苦,他们的精神也是满足的。在他们看来,便也不觉得苦了。
许多人说沈复没有保全妻儿的能力,致使妻子病逝,儿子早夭,女儿小小年纪去做了童养媳。官场上常常与人不合,穷困潦倒之时还不忘游山玩水,更别提赚了钱去招妓了。我想,正是这样的沈复,他心中有爱,不屑与官场的黑暗同流合污,让他只着眼于当下的快乐,不去忧虑太多。今朝有酒今朝醉。想来在那个社会,男人三妻四妾,招妓等也是很寻常的。我们不要忽略了他对芸娘的爱,而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去评价沈复的行为。
有读过此书的,欢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