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阅读分享怀念不如相见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最近,某电视台搞了一出关于港乐的综艺节目。除了经典的怀旧金曲,不少新生代的港乐也被演唱。很多人说,还是粤语老歌好听啊。

关于港乐,60后觉得是青春,90后觉得是历史,心照不宣地都认为,港乐是一种没有“现在”的音乐。它偶尔出现的场景,多数离不开“怀旧”和“回忆”。

不止一次地听到,港乐辉煌的时代,早已远去。然而,和香港朋友交流这些,他们首先一头雾水地问,“港乐是什么?.....广东歌,是吧?.......我们一直有听啊。”

这是一个有趣的概念分歧。我们觉得它们是地域属性的“香港音乐”,港人觉得是文化属性上的“广东歌”。大家视港乐为“文物”而自嗨缅怀时,它一直以另一概念存在和发展着,只是没再那么高产,不像以前流行,却仍在捍卫着越来越小众的广东市井个性文化。

所以,我们在怀念前,是否可以收住些感慨,尝试先去了解所谓港乐的现在呢?

不止港乐,很多事过于执拗过去的美好,就越来越接受不了与“曾经美好”不同的改变。世间很多的争端,都来源于此。即使大不如前,好好了解真实的他和他们,或者,能发现过去里有更美的东西,现在也有很多不经意的精彩。

怀念,不如相见。上半年太多意料之外,感伤美好一去不复返后,可以再大胆正视“冥冥中自有安排”,与“想要的”TA好好相见。这半年我阅读了十来本书,带着“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的感想来体会书中世界,我相信,肯聆听和真诚感受,现实必然比看上去更好。以下,就是这半年我的阅读心得分享:

文学类

01王晓磊《六神磊磊读金庸》

“侠”是什么?

作者在书中序言指出,金庸小说里有两句总括他小说精神的话。第一句是《神雕侠侣》里郭靖说出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第二句是《倚天屠龙记》里明教歌曲里的“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两句话,解答了“侠”的基本含义--忘我悯人。

金庸武侠的魅力,是不停留在说教大侠精神,用血肉之躯的爱恨情仇故事,说明“侠道”的忘我悯人,可以存在于各种人事中。郭靖和萧峰的家国情怀是侠道,杨过对小龙女的爱情是侠道,田伯光信守承诺也是侠道。洞察世间百态,穿透人心的光明和黑暗后,最后殊途同归地对好人坏人都怀有悲悯之心。

本书作者原是新华社记者,对体制内外的复杂规则有自己的心得。这种入世的细微结合出世的情怀,让他能发掘金庸武侠世界里各种隐藏的宝藏--仁义不一定只关乎生死大事,请客吃饭、开会商事、追求意中人等等,都暗含侠道中忘我悯人的精神追求。读这本书,会让你经常拍案叫绝很多以前不留意的细节竟这么有趣,金庸武侠的文学价值,值得以后不断体会感悟。

02沈复《浮生六记》

好文章的最高境界,只有一个字,真。

情真意切,下文则如行云流水,直指人心。两天读完清朝才子沈复的《浮生六记》,感受如月下独酌一瓶绍兴黄酒,慢慢让人心醉。我想,这就是我心目中最美文章的样子,情真,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意切。如书中的一句,“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本书主要讲沈复半生平凡琐事,有与夫人芸娘的爱情,有亲友家事,还有出差游记等。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沈复在夫人去世后,怀着悲痛心情回首与夫人的点滴。芸娘懂诗词,会持家,在秉持传统美德中不失自己的俏皮个性,她的形象被许多文学大家定义为中国女子的最佳典范。沈复没有直接抒发悲痛来怀念芸娘,而是用了直击人心的这句话来概括:“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沈复与芸娘相识于童年,平凡携手半生,真实如人世间许多的伴侣。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如林语堂说,“这本书的作者本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之至美。”《浮生六记》的价值,就在这种爱美爱真的追求中,推荐给大家。

03丰子恺《此生多珍重》

丰子恺的文字如画,简单勾勒,意犹未尽。这种写作境界,不拘泥于技巧和观点,敢直面内心后自然流露,丰子恺一生都是用这种“孩子”视野来画画、写作和做人。看着看着,想起情商高的人,都是做到真诚而已,这个真诚是对自己的,敢把内心深底柔弱处的想法勇敢说出,无畏无惧,自然能宽容地理解他人和这个世界。当今环境下,应多放下泛滥的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聆听和理解比“做事”更为重要。否则你认为的付出,可能对他人是二次伤害,争端永不断绝啊。

社科类

04司马光《资治通鉴(三)》

浪漫如《史记》,让人热血沸腾;克制如《资治通鉴》,让人沸腾后冷静反思。司马光当初编纂此书是写给皇帝治国之用,对朝代兴替下的忠奸迭荡一直保持克制表达,因为在封建皇权逻辑下,没有一成不变的表面好坏之分,只有背后利益驱动的规律把握。

这一卷的资治通鉴,讲述南北朝末期到唐肃宗的历史。尤其唐纪部分,是资治通鉴全篇的精华,与新旧唐书并列为唐朝正史的主要史料之一。隋唐盛世是中国人千年来对民族复兴的幻想对象,文治武功鼎盛,满足了我们对万国来朝的憧憬。

盛世需要安定,中华乱世里的内忧外患,外患几乎都是内忧的催化剂,甚至决定局势走向。隋唐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杨李二家作为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北方贵族集团,有机融合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让中华文化在内忧和外患的平衡中发生了一次精彩的碰撞。李唐的政体,到武则天时更是通过科举等让寒门有了实质的上升通道,武则天本人也是一个高效的实务主义者,如司马光对她的评价“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任何历史现象背后都有复杂的元素点滴推动而成,读资治通鉴,可以让人读懂个中隐藏的千年规律。

05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上

06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下

我有几个佛学爱好者的朋友,大家偶尔会交流学佛心得。作为初级的入世修行者,我们常遇到一个基本问题:如看淡一切,怎样应对生活?

逃到深山林,不与世人争?什么都不在乎,任由命运安排?烦恼时会与自己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烦恼暂退,旋进烦恼的前因尘事中,所执不破,烦恼永不断绝。看空难,“真”看空了,也难。那怎么办呢?

今年有缘看了《维摩诘所说经》,为想明白一些事打开了一扇门。本经主人公是在家的大菩萨维摩诘居士,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以居士身份摄化众生。经文内容是通过各大菩萨探望生病的维摩诘居士来交流宣扬佛法,全篇妙语连珠,除佛法义理外,文学价值更是受到古今中外许多大家的追捧。

本经以一个生了病的在家居士来说法,如此安排,已宣示了本经的基本要旨:佛法真义并非远在天边,一个会生病的俗世凡人,也能得菩萨道。尘世的烦恼(如生病)并非“烦恼”,它是成就智慧的种子,即“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由此展开,维摩诘所说经一直强调如果心净,到处都是净土,出世入世,本一体两面,毫无区别。“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而当中无区别的一体两面,即本经的核心方法论认知,“不二法门”:“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南怀瑾是学贯儒道释的大师,他结合自身在尘世中修行的经历,身体力行宣讲如何按维摩诘所说经要旨在入世里修行,莲花没有淤泥无法洁净,淤泥并非淤泥,烦恼也不是烦恼,心净心转,所有事情都是成就智慧的菩提。既如此,何须避开烦恼呢?想通的一刻,烦恼或许就不在了。维摩诘所说经义理深趣,值得不断研究修行,本书深入浅出,很值得大家读读。

07南怀瑾《历史的经验》

如果说《资治通鉴》讲述纲领性智慧的阳谋,诸如《长短经》等则从术的层面讲解谋略,直接揭开实操层面的处世方法。本书为南师在上世纪70年代讲解中华权谋的文稿合集,上编选取《长短经》、《战国策》的章节进行讲解,下编则逐句讲解《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书名的选定为出版社的建议,南师觉得亦无不可。通过讲解谋略,南师强调经术的有效运用必须要秉持为人的基本原则,遵循君道、臣道、孝道等,才能保证一心无私把握谋略始终用在正道,不被谋略中“阴”的一面所反噬。小聪明得一时之利,大智慧方能行稳致远。

08廖虹雷《深圳民间节俗》

几年前,曾有自媒体做过一个调查,问被访者觉得来深圳最值得玩什么?

其中不少人回答说,来深圳,那肯定要去香港玩啊!

想想这话也不错。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没有系统的本地文化,许多热门景点都是快消式的娱乐场所,能让人一下子记得并愿意花时间去玩的地方,不多。深圳与香港土地相连,到深圳后去香港玩,确实是值得安排的行程。

但深圳的历史底蕴,远非我们所认知的经济特区那么简单。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府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现今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地在现在的深圳南头。深圳自古以来都是南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宋代的盐,元代的珍珠以及明代起的蚝,都是深圳驰名中华乃至世界的重要名片。

东晋起,大量中原人开始南迁,千年积居以来,深圳本土形成了西部广府、东部客家,中部融合的地域文化格局。尽管习俗不尽相同,这些岭南文化的核心都是通过敬畏神灵和宗族,讲规矩,信因果,信奉善行下敢于挑战各种未知。本书作者为深圳本地人,通过介绍深圳各地的祭祀习俗和时令节日等,还原了千年来岭南文化在深圳的传承发展,同为本地人的笔者,书中许多知识点唤醒了多年前的童年记忆。我只希望,深圳的这些传统习俗,能在新时代下得到传承延续,它们可是支撑我们祖宗在千年迭荡中不断坚持下来的精神力量啊。

09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财政关乎百姓生计,具体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反推很多统治逻辑和帝国运行规律。陈教授这套书,最大特点是,在已为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事件中剖析背后的逻辑及还原可能的“真相”,一个小小的举措,是诸多矛盾点积攒爆发的后果,也是后面许多大事发生的前因。在影响封建历史进程的这些事里,矛盾的发生基本都离不开这条主线:皇权--封建官僚--小农三者之间的资源流动及分配。

皇权统治基础是小农,在完全平衡环境下,还富于民是最为长久的模式。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不应对天灾人祸,应对就需要钱,收钱就必须靠封建官僚完成。权力一旦下放就会呈几何级传导到社会各方面,封建官僚极度膨胀到剥削小农及压制皇权,进而激发斗争,原来合作模式重新洗牌。两千年来,几乎是重复这一运行规律,无一例外。

最能体现这种运行规律的,是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中央逐渐集权历史。如本书提到,汉文帝刘恒登基后两年,便把帝国小农的租税从刘邦、吕后时代的「十五税一」,降低到了「三十税一」,也就是个人所得税降低为3.33%。十年后,刘恒更是下令帝国十年之内免征「农业税」,人头税也降低到四十钱。有人估算,这个时代全体国人的整体赋税降低到了2%以下,创造了一个封建王朝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低税收环境。是什么能支撑汉文帝这么做?一来他吸取了刘邦的经验,对外实行和谈政策,能不打就不打;对内,不急于收回诸侯权力,用分化方式温和处理。如此,汉初用钱地方不多,需要的封建官僚少,权力落地扁平化。但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为了实现大一统而主动对外扩张,一下子把祖宗积蓄花光,只能向百姓获取资源,如此,封建官僚权力走上了不断膨胀的不归路。诚然,这不能完全归咎刘彻,集权化也能带来诸如提高应对危难的能力等,帝国如何平衡封建官僚与小农之间的利益分配,从此形成中国封建历史发展格局。

10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唐朝以前,封建王朝发展的流程都是始于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流程的结束是普通人变成“流民”,王朝伟业在乱世中毁于?旦。面对庞大的封建官僚势力,皇权势力强势如汉武帝、唐玄宗等即使采用废弃货币、废弃土地交易等极端手段,所有的方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中华封建历史的第二个千年,从宋朝开始。自宋代起,我们的先人开始放弃了“均田制”,即使如此,常被我们说“积贫积弱”的宋代国势仍然超越了大唐开元之治的巅峰,货币从铜钱演进为纸币,后续的大明帝国以白银为货币,整个帝国甚至曾经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以上的白银。

是什么机遇让宋朝可作出这种改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深谙武将不能掌权,于是大量扶植文臣制约,而且也不能给文臣实权,实施策略是,砸钱养人。唐朝以前,封建官僚都是从土地兼并及农业税中吸血,宋代基于北方政权随时南侵的危机感,转向发展对土地依附更少的工商业与海外贸易,商税占GDP比例一度到了80%。利润诱导下鼓励万众创业,我们熟知的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都是这一繁华时期的反映。

然而,宋朝发展仍脱离不了封建历史发展轨迹,它后来的走向与西汉十分相似。初期的仁宗犹如文帝,无为而治还富于民;后来神宗想扩张有作为,任用王安石变法搜财以支撑帝国开支,犹如汉武帝的国有化集权。陈教授本书有很多精彩的剖析和论断,观点十分新颖,内容引人入胜,极力推荐大家读读。

经法类

11许胜峰《破产法注释》

说起破产,很多人第一反应,这是个“不好”的事。如果混得好,哪个人和企业会走到破产这一步呢?

从结果来看,破产确实说明一个市场主体出了问题,需要动手术解决了。但它终归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机制,有了破产制度,主体之间的经济来往才有了最终的权益保障,这样大家才愿意去尝试及创新;作为破产企业来说,在完善制度下,如能减轻债务或引入投资人,企业或许得到重生机会。

本年度因为处置一些不良资产项目,曾参与过一些破产程序及制定破产重整方案等,许胜峰律师的这本书,针对每个法条背后的逻辑及司法实践有很多详细分析,实用性十分强,是一本很好的行业工具书。

12陈丽萍,陈纪豪《民事执行实务精要》

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赢了官司,不能执行又有何用?

在这一行业,我发现最能辨别老手和新手,就是讨论一个案件时,大家是如何理解法律规定。新手只会停留在单个法律规定的限定性内容,有经验的人,会联想到整个法律制度,在面对一个问题时,能运用各种制度及政策来解释这个事情,得出一个能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书是关于实务操作层面的民事执行要点工具书,除了法律规定外,结合很多经验对现实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有用的解决方案,值得大家读读。

以上,为今年上半年的阅读分享,有兴趣的朋友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