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清朝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其中有句“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读来可爱、思来可亲。世间万物,上可价值万贯,下为贫者鄙夷,二者兼有者,当属粥也。腊八粥应该算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据《旧京风俗志》中记载,每年北京雍和宫煮腊八粥,这一顿下来要耗费10万两银子,煮好后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封建王朝的腊八粥,自然不是喝粥,这是招摇。更多时候,粥是跟“穷”画上等号。据说,清朝大文豪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已经穷困潦倒至“举家食粥酒常赊”。有个成语“饘粥不继”就是形容连粥都没得喝的人,喝粥暂时撑饱肚皮,不能经久。民国文人梁实秋就说过,“喝粥聊胜于喝西北风”。青州人把粥叫做“黏煮”,玉米面子黏煮、白面黏煮、大米黏煮、小米黏煮……家家弄煮,户户会熬,如果说现在还有人卖黏煮谋生,听起来倒像是件稀罕事。东关街那里有一对卖黏煮的老夫妻,骑着电动三轮车,装着两个保温桶,桶里是滚烫的黏煮。我更愿意称他们为“神粥侠侣”,老两口每天早上五点到东门,支起一张小桌,放两个小马扎,就是摊位了。滚烫的白面黏煮里面放了大米、豆腐、红豆、菜叶,咸淡适宜。价格嘛,倒也便宜,一元一碗。“我这黏煮卖了30多年了,以前还走街串巷卖过。现在是每天早上五点到这里来,一般七点就卖完了。七点之后过来的话,我们就已经收摊了。”30年来,神粥侠侣的黏煮一直是这个味。一直没变的,还有老两口做的面筋。见茉莉是第一次上门的顾客,老两口也不欺客,“第一次别买多了,买两块钱的尝尝,要是吃着好,以后再来,我们天天在这。”黄底红花的大搪瓷缸子里,是满满的面筋,一块块肉丸大小,散发着淡淡的香味。两块钱买不了多少面筋,配一碗黏煮倒也正好,一起打包装在塑料袋里。老两口黏煮卖得快,你来我往的多是附近的居民,买完菜拎一袋黏煮回去。也有摆摊卖菜的摊主,秋风微凉的早晨,喝一碗滚烫的黏煮,再吃两个煎包,期待着早点卖完收摊。一碗黏煮,一段岁月。变了的是人生,不变的是平凡岁月里的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