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英语学习法如何用半年时间学会英语

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轨,不出仿效与熟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使能顺口而出而后已。凡学英语,必学整句,不觉中将其句法音调整个吸入。每日选二三句,回环熟诵,此数句读音必正,出口必熟。如此半年,操英语能力必大进。凡能依这方法读英文的,无不成功,是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这句话,是林语堂总结的学英语的诀窍。

学英语的人不少,但能用英语写作和翻译的不多,林语堂是其中的大师级人物,《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苏东坡传》等是用英语写的,《浮生六记》中译英,《卖花女》英译中,中英文切换自如。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早年在美国和德国留学,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他还担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年赴新加坡,筹建新加坡南洋大学,并担任校长,因为种种冲突,年离开,遣散费十几万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高校教师86年的总收入,毁誉参半。年定居台湾,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英文的humour一词,由林语堂翻译为中文的幽默,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他的英语学习方法非常经典,英语翻译作品用词地道,通俗易懂,没有难词和怪词。

比如他翻译的《浮生六记》中的句子: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

译文:Thiswasintheseventhmoonwhenthetreescastagreenshadeovertheplace.Thesummerbreezeblewoverthewaterofthepond,andcicadasfilledtheairwiththeirsingingthewholeday.

01教育经历

年,林语堂在福建出生。

这一年,是中国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那一年,也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光的那一年。

父亲是一个基督教牧师,母亲照顾家庭,生活很简朴。

林语堂的童年非常快乐,父母疼爱,兄弟姐妹爱护,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他也自诩为农家的孩子。

父亲很重视教育,小时候,早上八点,父亲便让孩子们古诗诵读,然后,每个孩子指派一个家务,两位姐姐负责做饭洗衣,林语堂兄弟负责扫地和清扫房间。

父亲有一个西方牧师朋友,通过牧师朋友的介绍,父亲对新知识和世界很好奇,所以决心让儿子们学英语,受西方的教育。

父亲期望孩子们能走出小乡村,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有一番大的作为。他曾对孩子们说,“英国有牛津大学,德国有柏林大学,你们要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去。”

读小学时,父亲便鼓励孩子们说英语,认识几个便说几个,比如pen,pencil,paper等。

林语堂中学在厦门寻源书院入读,是一所免费的教会学校。

但在教会学校也有弊端,就是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少,林语堂20岁前就知道约书亚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30多岁才知道孟姜女哭长城。

为了送林语堂哥哥去全中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父亲变卖了漳州最后一座房子。到林语堂去圣约翰大学读书时,父亲又借了一百银元。

上海圣约翰大学,当时被称为“东方哈佛”,外交官顾维钧,四大家族的宋子文,中信集团创始人荣毅仁,拼音创始人周有光,国学大师吴宓,作家张爱玲等都曾在这所大学入读。

送儿子去上海读书,在当时的厦门,是十分罕见的。

可见父亲远大的眼光。

后来哥哥资助了林语堂,林语堂又资助了弟弟,兄弟几人都入读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到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林语堂17岁,从此就没有离开过英语。

从厦门中学,林语堂是以第二名毕业,从圣约翰大学,也是以第二名毕业,就像一种无法言说的运气。

他没有特别认真地读书,不追求“三更灯火五更鸡”,也不想居第一。

一有空闲,他就读书,比如张伯伦《十九世纪的基础》,赫克尔《宇宙之谜》,华尔德《社会学》,斯宾塞《伦理学》,韦司特墨《婚姻论》等。圣约翰大学图书馆有五千多本书,其中神学书籍占了三分之一。

他想要一个完备的图书馆,直到进了哈佛大学,才满足了愿望。

因为一直学英文,出国时,对国外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又因为一直读教会学校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回国后,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经历,使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觉得,到哪一所大学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学问的本质,像天国一样,在于本身,必须出自内心。

他学英文的秘籍就是钻研一本袖珍牛津词典。这本英文词典,不是把一个单词的定义一连串排列出来,而是把单词在一个句子里的各种用法罗列出来,用句子表现生动而精确,把一个单词独特的味道和本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有同样含义的单词,就不会用错地方,比如precarious和dangerous就不会搞混。

一个单词,或一个词组的用法,不弄清楚,绝不放过去,这样学会之后就不容易忘记。不论到何处旅行,他都随身带着这本袖珍词典。

去哈佛读书时,林语堂和妻子一起,他拿的是清华大学的“半额奖学金”,每月美金40元,还有妻子的嫁妆一千银元。在哈佛读了一年后,奖学金无故取消,没钱读不下去。由于他各科成绩都是A,系主任让他去德国的耶拿Jena修一门莎士比亚戏剧课,不必出席上课,即可获得硕士学位。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年,林语堂申请去了法国的中国劳工青年会工作。在当时,他既不会法语,也不会德语,于是开始自学,用德语申请耶拿大学,随后又去了莱比锡大学。

由于一战后德国马克的崩溃和贬值,林语堂和妻子顺利度过了海外的四年时光。

02英语学习法

他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英语学习方法:

要诀一:学英文时须学全句,勿专念单字。学时须把全句语法、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

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学习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要只记单词。在学句子的时候,要把句子的语法,发音和语调完整读出来。

要诀二:学时不可以识字为足。识之必然兼用之。凡遇新字,必至少学得该字之一种正确用法。以后见有多种用法,便多记住。

学习英语不是以认识单词为主,要记住这个单词,就要会用这个单词。遇到一个新的英语单词,一定要掌握这个单词的一个正确用法,以后见到别的用法,再多记住。

要诀三:识字不可强记。得其句中用法,自然容易记得。

不可以强迫自己去死记硬背单词,要知道单词在句子的用法,只有这样才容易记住单词。

要诀四:读英文时须耳目口手并到。耳闻、目见、口讲、手抄,缺一不可。四者备,字句自然记得。

学习英语必须做到耳目口手并用。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用手抄写,缺一不可。这四个方面都做到,单词和句子自然就记住了。

要诀五:“四到”中以口到为主要。英语便是英国话,如果不肯开口,如何学得说话?

四个方面中,开口说英语最重要,英语是一门语言,不开口怎么能学会呢?

要诀六:口讲必须重叠练习,凡习一字一句必须反复习诵十数次至数十次,到口音纯熟为止。学外国语与学古文同一道理,须以背诵为入门捷径。每谋取一二句背诵之,日久必有大进。

口语必须重复练习。看到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定要十遍数十遍地朗读背诵,到口音熟练为止。学习英语和学习古文是一样的道理,以背诵为入门的捷径。每次背诵一两句,日积月累必有长进。

要诀七:口讲练习有二忌。一忌怕羞。学者在课堂上怕羞,则他处更无练习机会。二忌想分数。一想到分数,便怕说错,怕说错,便开口不得。最后的胜利者,还是不怕羞、不怕错、充分练习的学生。若得教员随时指正,自然可由多错而少错,由少错而纯正,由纯正而流利,甚至由流利而精通。此是先苦后甘之法。

口语练习最避讳两点:一是害羞,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害羞,其他地方更没有练习的机会;二是想得高分,一旦想到分数,就害怕说错,一害怕说错,就不愿意开口了。学成功的还是不害羞,不怕说错,充分练习的学生。如果有老师指点,就可以由多错到少错,到纯正,到流利,到精通,先苦后甜。

要诀八:读节要精。读音拼写,皆须注意。马马虎虎,糊涂了事,不但英文学不好,任何学问也学不好。

读英语时要仔细,读音和拼写,都要准确。如果马虎不认真,不但英语学不好,其他学问也学不好。

在《英语学习法》中,林语堂写道:会话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有相当练习机会。大概半年的专工实地练习,都可以成功。因为我们日常会话所应用的句极有限,日常需要的名词、口头话套总是说了又说,颠来倒去还是那些辞句。

即便现在学英语如此便捷,林语堂的方法依然又耐用又快。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知行合一。

参考来源:

《八十自述》,林语堂

《英语学习法》,林语堂

《毁誉参半的双语大师:我与林语堂研究》,陈漱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