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最初知晓沈复是源自在初中时学过一篇叫做《幼时记趣》的课文。此文记叙了作者幼年“以蚊为鹤”、“以虫蚁为兽”的趣事。沈复,字三白,生活于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其主要著作为《浮生六记》,《幼时记趣》即选自其中。《浮生六记》以朴素淡雅又不失真情的笔墨回忆了自己的各类往事,令读者陶醉其中。沈复是苏州人,他也与一江之隔的南通也有诸多渊源。《浮生六记》第一卷讲的便是夫妇生活。沈复开头讲述自己婚姻状况时提到“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这个“金沙”就是现在南通通州区区中心一带。沈复在《浮生六记》记叙其妻陈芸的笔墨特别多。试想如果金沙于氏不是“八龄而夭”,沈复成为“南通女婿”,那整部《浮生六记》将全面改写。由于缺乏史料,我们今天难以获知沈复父辈与金沙的关联,但关系亲密到涉及谈婚论嫁,那可以肯定不是一般的关系,沈家和南通是有较大渊源的。沈复绘制的《水绘园》《浮生六记》的其他部分也有“南通元素”。在《浮生六记》第四卷“浪游记快”的内容中,沈复追忆了自己过往的出游经历,所到之处既有扬州、杭州等大城市城郊风景名胜,也有一丘一壑小景致。其中最新奇的游历可能要数永泰沙之游。嘉庆甲子年(年)秋天,沈复的朋友夏揖山因经济往来需要前往永泰沙,邀请沈复一同前往。永泰沙是崇海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块沙洲,当时从属于崇明。根据道光时的《海门厅各港水势深浅全图》,永泰沙更贴近海门而远离崇明岛。此前海门厅与崇明县对此有争议,上级认定永泰沙归崇明所有。按《启东县志》说明,永泰沙为乾隆四十六年即年新涨出来的沙洲,《浮生六记》称其“新涨初辟”,确实是块新地方。永泰沙大致位置在今天启东久隆一带,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生动描述了此地的自然风貌和人居风情,建筑构建、生产活动、风俗习惯、生活娱乐等领域都面面俱到。当地的住户不拘小节,重情重义,非常豪爽实在,让人感到仿佛回到太古时期。沈复也受到这一氛围熏陶,时而在牛背上高歌,时而醉卧沙头狂舞,十分无拘无束。南通从古到今江岸线、海岸线一直在变迁,清代时期变化很大。《浮生六记》对此描述很清晰。一天沈复在永泰沙睡觉中看到远处一片红光,当地人称这是新的沙地涨出来的预兆。《浮生六记》的相关描述是见证启东成陆的重要记录。除了金沙、启东以外,如皋也与沈复有渊源。由于《浮生六记》只记述到作者四十六岁的时候,书中没有晚年相关内容。沈复在如皋的经历主要在晚年,他在如皋做了大约十年的幕僚工作。无锡人顾翰的《寿沈三白布衣诗》中也提到“偶因币聘来雉皋,十年幕府依青袍”。沈复后来又回到了苏州,就像顾翰的诗里说的那样:“腰缠不羡扬州鹤,岁岁同看邓尉梅。”在如皋期间,沈复还为当地冒氏望族的冒晴石画了一幅《水绘园旧址图》,落款“三白沈复”。该画成为水绘园乃至整个如皋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根据《江苏省志·风景园林志》记载,《水绘园旧址图》是上世纪90年代初水绘园重修时的重要参考资料。今天水绘园的大放光彩,也有年前的沈复的功劳。沈三白在《浮生六记》的开头就以出生在乾隆盛世,生长在苏州衣冠之家为自豪,而他的一生却是跌宕起伏的。由于生计原因,他在包括江海大地在内的各地忙碌奔走,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黄浪校对徐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