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始至终被谁定义着?
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中,女性总是被要求的那一个,就连成语也只有“贤妻良母”谁曾听闻一个“贤夫良父”?过去的女人没法出去工作,从出生到死亡,所见天地只有娘家和夫家的几寸天地,只有少数幸运儿能获得应有的教育。
因此,无论是外在环境还是内在因素,女性总被归置与“弱小”这一词的境遇里,成为男性书写天下默默奉献的背景板。
自古以来女性群体一直处于被要求的状情景中,要求温柔贤淑恭良,不得有竞争吃醋之心,要求长姐如母照顾家中胞弟,要求去异求同灭绝个性,于是有了《礼记》三从四德,有了《浮生六记》不容世俗穷困病死的芸娘,有了《水浒传》里潘金莲和潘巧云毫无人性的惨死,有了《红楼梦》中被封建主义残害的悲情……
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女性群体的存在不再是男性的背景板。
从几年前各国风起的女性运动,再到近来的一些综艺节目和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它们都在重新定义女性存在本身的价值,更是由外在世界所追求的“白幼瘦”的审美观转化到女性内在世界的研究和追求上。
然而,在这些以30加为女性群体的刻画上,还是免不了染上传统社会对女性描写的刻板印象,比如去年大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完美女性顾佳,编剧将她塑造成一个三好女性,全力拼事业,顾家庭,就连丈夫出轨也要留下最后的体面,电视剧描写的明显超脱于30+女性真正的现实。
在综艺《乘风破浪》,几个浓妆艳抹在舞台上艳光四射展示风采的中年女星,本来要宣传的是成熟女性在社会中的光芒和价值,可实际上,真正的效果却止于光芒四射的舞台,并没有道出女性在生活中的真实境地。
到了今天依旧有很多人追求少女感的人设,放眼望去,已经四十岁的女星装嫩扮少女,走红毯的巨大蝴蝶结和粉色裙摆,都展示她们人到中年无懈可击的青春与美貌。
然而,大多数的女性都是不完美的,没有美丽的长相和保养,引以为傲的身材亦或惊人的才干,更没有一夜暴富的机会,这群真实的女性们在家庭,婚姻和职场中做着“三点一线”的斗争,表面上的风尘碌碌下,是难言而无形下的重重焦虑。
在容貌焦虑下的女性:“完美外形的暴政”
在针对现代女性心灵成长的《她世界》中,作者对女性的焦虑做了实质性的解释“焦虑来源于不自信。”
英国皇家特许管理协会在年做过一项研究指出“女性在薪酬方面的期待值比男性低,这是她们因缺乏信心而受到的经济惩罚。”
也就是说,男性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而女性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还有一类女性,并不认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的成功,甚至有些女性越是成功,越是会进行自我怀疑,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中。
首当其冲的是女性对自己身材和容貌的焦虑和自卑感,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走向更加重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
不仅男性以细腰,丰胸,瘦脸为审美标准,就连当代女性也一个个前仆后继走着“网红”的路子,企图用浓妆和美颜掩盖原来的自己,更有些人冒着风险在脸上和身上手术,意图通过这种方法逆天改命。
在传统社会中严重的是男权问题,可现在女性面临的更多的是自身的焦虑。
整个互联网上所有的女性都是带着面具的精修品,用足够完美的幻觉欺骗自己。可是,随着社会的新标准更新迭代,这种完美幻觉将转瞬即逝,最终,无论我们的身材和面容是什么样子,都难免落入新一轮的焦虑,到时又该如何自处?
在《她世界》中,作者用了一个词形容在容貌焦虑下的女性,“完美外形的暴政”,即通过改变外形的方式改变自我,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贫瘠。
那些执着于整容的女性们,很有可能就是落入完美的暴政中,引发了“个体对身体部分或全部的“难看”外观的夸张担忧,这种担忧缺乏客观依据。”
整形手术不能解决内在的自卑,反而能加剧内心对自己的怀疑主义,女性的身体因为执着于完美被一分为二,一个是生活在现实中的“简陋”的自己,一个是生存在社交圈中处于“美颜”捏造下的自己。
从几十张乃至上百张的照片中挑出一张70%的自我满意度,再将这张照片放到修图软件之下,直至雕刻出一个%的完美假人,最后动手发到朋友圈说“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生活。”
也难怪成年人开始流行的闭圈风,从最开始的半年可见到一个月可见,再到后来的三天可见,最后关闭朋友圈,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死亡”,也是对满屏“塑料假人”连带自我的厌倦。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完美外形的暴政”下却不自知。
那么,有没有可能逃离这个怪圈,做一个不束缚的自己?不将自己捆绑在虚假的视觉世界中,不去无意识地追满屏妆容精致,外形完美的女星?怎样学会与外界保持距离,培养内在的自信心呢?
克服容貌和身材焦虑的唯一方式就是接受自己,接受怎么节食运动都瘦不下来的自己,接受单眼皮脸上有一点点容貌缺陷的自己,尤其是,接受这个不自信的自己。我们无法控制外在世界对我们的看法,只能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也是《吸引力法则》中重要的一点:自己的想法会反过来投射到外在世界。
在喜剧电影《超大号美人》中,女主艾米饰演的是一个身材肥胖长相平庸的女性,她总是在人群中抬不起头,每次都很努力的去健身房减肥,却导致自己虚弱的晕倒。在一次突发的事故后,艾米开始相信自己是世上最美的女人。
最为神奇的是,她的自信就这样影响了周围人对她的态度,她凭借充沛的自信赢得了时尚公司的新工作,还用自己的自信感染了帅气的男友,收获了一份真挚的爱情。
有关厌女情节:女性的斗争,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在女性的生存现状中,除了容貌焦虑,我们面对的还有“物化女性”和“社会性偏见”以及“女性之间的厌女情节”。
物化女性和社会性偏见已经是公认的问题之一,而厌女情节却鲜少有人提起,比利时作家阿梅丽·诺冬曾写道“如果你想看看人类感情的糟粕是什么样的,那么不妨看看女性之间的关系,你会对如此强烈的虚伪,嫉妒,恶意和卑劣感到恐惧。”
如果我们追溯过去会发现,女性的战争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几乎在所有的童话故事里,都会出现一个备受姊妹欺凌的女孩,最终只有作为异类的王子才能救赎她。不仅在童话故事里,很多经典作品都会写关于女性之间的妒忌矛盾和冲突,这是因为不仅能增加小说的情景描写,更反应了真实的女性关系。
在经典美剧《老友记》中,瑞秋的妹妹来到纽约,和瑞秋以前的情人约会,这在瑞秋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她完全无法理智的看待前男友和妹妹在一起时的场景。而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除了女性之间的嫉妒,孤立和攀比也经常出现。
记得中学时代,班上有一位家境较贫寒的女生,她长相很普通,总是穿着一身旧衣服,为此班上的其他女生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不仅在体育课上会孤立她,分组讨论也经常将女生晾在一旁。这位女生后来学习很用功,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但我想,过去被孤立的经历大多令她难以释怀。
除了嫉妒和孤立,女性之间的相互攀比也是厌女行为的一种,上学时攀比美貌和家境,结婚时攀比嫁妆和男方条件,有了孩子后开始对孩子比长比短,这几乎是每位成熟女性曾经有过的经历。
可是,这种厌女情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大多数时候,厌女情节的发生披着一层虚伪的外衣,看似我们是在评价他人,实际上一切的嫉妒,攀比都是对自我的投射。如果我们嘲讽或贬低了别人,最大的可能是在贬低我们自己。
归根到底,有厌女情节的人,都是把对自我的负面评价转移到他人的身上,说“别人丑”的人,自己肯定长得不美丽,说“别人穷”的人,自己不一定是富裕的,而说“别人坏”的人,自己绝不是高尚的。
因此,与其厌恶同类,不如将目光转移到自我的身上,和自己建立深厚的内链接,选用友善的态度对待自己,认可发挥自己的优点,不要脱口而出伤害别人,也要防范自己伤害自己。
除了对自我的投射,厌女情节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母女关系的存在。
母女之间的原生关系会影响我们与其他女性相处的关系。如果你的母亲一直批判你,觉得你做得不够好,那么你也会进入这样的“父母状态”去挑剔身边的朋友,直到两败俱伤为止。
在高中时有一位女同学,她天性乐观开朗待人热情,很多人一开始都愿意聚在她身边,可时间长了她身边的朋友锐减,后来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慢慢的便被周围同学孤立了。直到过了好几年,我们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