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修行之闻香识女人

人生的修行之闻香识女人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大家一定看过电影《闻香识女人》,没有看过的推荐一下。我在这里并不想说电影,而是说一说我阅读过程认识的几位伟大女性,当然仅是作为代表,历史上伟大的女性何其多也。

胡适曾说,“你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推荐阅读书单:《浮生六记》《她们谋生亦谋爱:误读秦淮八艳》《柳如是别传》《明末四公子》《小词大雅》《叶嘉莹的诗词人生》《第二性》。

我已不记得是第几次推荐《浮生六记》,俞平伯一生钟爱《浮生六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在《浮生六记》德语版序言中写道:“文章之妙出诸天然,现于人心。及心心相印,其流传遂远。”林语堂则视之为知己:“读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其中《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版本已佚,六记其实仅得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沈复此书,书名虽然源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陈芸从小聪明,听一遍《琵琶行》就能背诵,无师自通学会了识文断句、朗咏诗词,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妙句。

陈芸曾发愿:“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书中,随处可见陈芸的可爱之处:“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拨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街”“是时风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闫红在《她们谋生亦谋爱》写到秦淮八艳,结合王忠和写的《明末四公子》,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明末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整个明朝绵延年,但可堪一说的事情却没有多少,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明末,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许多知识分子空怀一颗报国之心,却被奸佞所不容。被称为“明末四公子”的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和侯方域,就是在和阉党分子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不断的政治交锋中,而扬名天下。秦淮八艳与明末四公子之间的纠葛可以说说。

董小宛和冒辟疆这一对璧人,在晚明的时候,美美地爱过,然后很伤心地分开。至于是生离还是死别倒不太清楚,这不怪我,凡是涉及他们的文字,都更乐于渲染出某种美轮美奂的氛围,一说到细节,全都语焉不详。雨落如深潭的午后,董小宛和冒辟疆,就在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爱情里醉生梦死。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与沈复的《浮生六记》齐名)追忆了他与秦淮名姝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名士名媛,才情俱至,字里行间,哀感惋艳,虽琐碎记来,却情真语挚。当你读到董小宛胼手胝足亦步亦趋地换回一个现世安稳时,难免心中痛楚。

秦淮八艳中,除了马湘兰,都赶上了乱世。董小宛选择冒辟疆,《影梅庵忆语》里说得很清楚,是债务,董小宛死缠烂打,以性命相威胁,冒辟疆全然不理会,最后还是靠她从前伴游过的钱谦益出手,帮她还债落籍。陈圆圆也对冒辟疆以身相许,结果阴差阳错,却成了吴三桂的心上人,演绎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佳话。柳如是,扁舟拜访钱谦益,究其实质,也不过无可措手时的一次求援。顾媚,她择定龚鼎孳,利弊权衡,一清二楚。活着不易,美人活着更不易,乱世中的美人,活着尤其不易,她们必须找个男人的肩膀靠一靠。

秦淮八艳美丽、纯洁、多情、脆弱,纵然才气纵横,仍然一无所有,生存的本能与情感的热望掺杂在一起,她们谋生,亦谋爱。冒辟疆和吴梅村,面对董小宛们的表白,不是断然拒绝,就是装傻充愣;侯方域,一走了之,并没有和李香君白头偕老的打算(侯方域与李香君的事迹成为著名戏曲《桃花扇》的素材);柳如是,碰到的两个男人,都不愿与她厮守终身。

崇祯十三年冬天,柳如是扁舟过访半野堂,顾苓的《河东君小传》里有极见神韵的描写,说她“幅巾弓鞋,著男子服,口便给,神情洒落,有林下风”。国学泰斗陈寅恪穷其一生研究,考证柳如是,在他双目失明的垂垂暮年,撰写了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让世人对这位奇女子有了新的认识,还原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柳如是。柳如是,本名杨爱,字如是,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号如是。

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王国维曾题诗“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在他看来,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包括柳如是的丈夫、时任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在内的士大夫们,在气节和操守方面都远远不如柳如是。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读到这里不得不一声长叹,明末文人的气节还真不如一个青楼(请和妓院区别开来,我以前曾专门写文章)弱女子。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的诗词人生》从叶嘉莹与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同祖同宗写起,追溯了叶嘉莹对热爱诗词的精神源头。叶嘉莹一生经历传奇,小时家境优渥,早年丧母让她过早体会到了人生的“一别成千古”。幸遇良师顾随先生,叶嘉莹的创作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恩师“御风去”的祝福中,叶嘉莹却飘零孤岛,入狱、贫穷、寄人篱下……“倚竹谁怜衫袖薄”的哀叹让人唏嘘。面对家庭暴力、面对晚年丧女,在精神几近崩溃的时候,她在诗词中汲取了坚强的力量。出于对诗词、对教育的热爱,她终于不再“余生海外悬”,而是选择叶落归根,以教育报国。叶嘉莹先生写的《人间词话七讲》《小词大雅》,我都很喜欢,只有对诗词热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深情的文章。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才华极高的女作家,她所作古文《〈金石录〉后序》被誉为千古名篇,她虽为词人,却有目光如炬的词史认识。她认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两首如梦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如梦令(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缪钺在《论李易安词》中指出易安词有三大特色:

其一,为纯粹之词人。所谓“纯粹之词人”,当“悱恻善怀,灵心多感,其情思常回翔于此种细美凄然之域者”。

其二,有高超之境界。“凡是第一流的诗人,多是有理想,能超脱,用情而不溺于情,赏物而不滞于物,沉挚之中,有轻灵之思,缠绵之内,具超旷之致,言情写景,皆从高一层着笔。”

易安词中有缠绵之作,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清新之作,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有悲婉之作,如《永遇乐》(落日镕金)。若论飘逸灵动之词,则属这首《渔家傲》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其三,富创辟之才能。“凡第一流之诗人,都能感自己之所感,写自己之所怀,其读古人之作,亦不过取精用宏,以资借鉴。其所作偶尔像古之某家,则是因为他们的才情本来相近,发为作品,自然相似,并不一定是有意模仿,而主要的表现则在开径独行,自创风格。”

李清照的词,“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足以表现其胸情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沈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最足以表现易安“创辟之才能”之作,莫过于《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赌神酒鬼色女郎,那又如何,李白也是酒鬼剑客,一样傲立人间,一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西方女性中,西蒙娜·德·波伏瓦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位,最早是通过阅读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的著作知道她的,波伏娃是萨特的终生伴侣,虽然俩人并没有结婚。波伏娃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年与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西蒙娜·德·波伏瓦、汉娜·阿伦特(曾师从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我以前还介绍过她写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提到过她说的平庸的恶的观点)、苏珊·桑塔格(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第二性》是波伏娃创作的社会学著作,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被誉为“女性圣经”。年11月,该作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第二性II》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第二性》把存在主义哲学运用到对于女性状况的分析和研究中,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勇敢地向世俗宣言:“我们将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女人,给我们的全部处境以应有的重视。”波伏娃认为男性是外在的、超越性的自我;女性则是自在的、内在性的自我。

杨绛、资中筠、巫漪丽也是我非常尊重的女性,他们的著作我以前也推荐过,巫漪丽老师的《梁祝》钢琴曲已成绝唱,希望下次有机会再专门写写这些伟大的女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