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年前,正值乾隆年间,三白对芸娘说“来世卿当为男,我为女子相从”。
很多人以为这是爱极了妻子才能说出这么“离经叛道”的话。但我认为,作者沈复(书中三白的原型)这一句说的是真心话,如果此生能互换性别,他也是很乐意的。
三白和芸娘是《浮生六记》中的人物,有人把此书誉为“小红楼”,觉得这夫妻二人弥补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遗憾。有人却对男主愤愤不平,认为一个可爱的女人错嫁了一个“可恨的男人”。
为什么这么说?芸娘在当时的女子中可算佼佼者。父亲是读书人,出身不错,但在她四岁时过世,留下孤儿寡母,家贫如洗。幼时诗文自学成才,年纪稍长,学会女工织染,开始养家糊口。家里三口日常开销和弟弟的学费都没缺少过。本应男子承担的责任,芸娘一肩扛下,把家照顾得很好,虽不富裕,但也不失读书人的体面。
再看三白,那时的读书人除了考科举,争取做官,剩下的只能当幕僚,或教书。经商不是正经营生,家里人还怕他被“带坏了”,试了一次,就不让干了。做幕僚也不够敬业,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有时用钱还要举债,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年轻时有父母帮衬,日子还比较滋润,夫妻俩搞园艺,开诗会,甚至芸娘着男装与夫同游,恰似神仙眷侣。中年自立门户后却难以撑起家庭,又被人坑骗钱财,陷入困境,造成芸娘无钱医治而病故。
如果两人真能互换身份,也许芸娘做得比三白好,没出嫁前都能靠女工养活一家。婆家富裕,出资让儿子经商没干成,又开个书画铺子,三天进帐不够一天花销。如果换成芸娘好好经营家庭副业,应该能维持四口生计,不至于让女儿去做童养媳,儿子去做学徒工。
可惜三白这个一家之主,其实无主见还没能耐,更不会为全家做长远打算,还标榜自己淡泊名利,俭省持家。饭都吃不上了,还唱什么高调,只能苦了妻儿。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看他就够了。
芸娘嫁为人妇后,活没少干,心没少操,孝敬公婆,跟老公也琴瑟和谐,但就是没能让三白多为家人想想,光顾自己附庸风雅,假清高,最后害得妻离子散。而他自已却又得到友人赠妾,重入春梦。很多人看到这儿,气得直想把书撕了。
古今事相似者颇多。前几天看了一则新闻,说女性辞职,专心做家庭主妇的日渐增多。自己没了收入,时间长了,家庭矛盾也日渐突出。有人提出“做家务也应按劳计酬”,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公婆、丈夫认为妻子带孩子做家务,活干得再多,也不创造“经济价值”,还是伸手要钱,靠人养活。
在古代,男子挣钱养家,天经地义。现代社会进步了,女子有了工作的权力,同时也承担起养家的义务。但为了生孩子,照顾家,很多妻子放弃工作,往往又会因为没了收入而受到责备。犹其是家庭生活水平受外界影响降低时,妻子负疚感更严重。
反过来让老公体验一下做饭、看孩子、收拾屋子,同时还要打工挣钱的双重压力,恐怕不少男生就只谈恋爱不结婚了。
其实芸娘有一技之长,可以靠刺绣或开个织染家庭小作坊维持生计。事实是她也尝试干过,也赚到钱补贴家用。只是没当个正事做,还指望“主外”的老公能撑起家庭重担。可惜所托非人,老公不是那块料,带着她偶尔风花雪月,弄出点文人小情调还行,干正事赚钱,太难为他了!
不过三白能说出,来世互换性别的话,可见有自知之明,也是豁达开朗的人。妻子的才能他是认可的,芸娘能养家,他乐得过没压力没负担的日子。可惜芸娘没看破这层意思,“主内”她做得很好了,甚至怕她死后,老公一个人孤单,大度到帮老公纳妾,难怪有人说她是最可爱的女人。但如果她明白老公说不出口的无奈,把心思多放在创收上,也许结局就是另一段传奇女子的人间佳话了。
说到这儿,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该好好规划和定位了。男人压力大,不假,但现在对女性职场和家庭的双重要求过高,已经压得很多“女强人”也顶不住了。
过去以性别定位分工已经不够科学,不够人性化。像不少男护士,男保姆做得就很好,薪酬比女性相同职业的高。越来越多的“奶爸”也总结出不少育儿“心经”,带孩子不比当妈的差。可见性格、性别、能力、爱好综合考虑,更能决定你选的职业是否干得好。
放下一些成见和传统观念,重新定位自己。不管是选伴侣还是选职业,选对了,大家都能干好还不累。选错了也没关系,及时纠正,心理上可能一时不好受,但结局是好的,比什么都重要。